黄瓜枯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2009-04-27李新文袁清
李新文 袁 清
黄瓜是沅江市菜农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近年来由于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使菜农收入减少。据调查,田间发病率10%~30%,大棚黄瓜发病重,常造成全株枯死,产量大减。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总结了黄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 症状
从苗期到结果期均会发病,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重,被害株初表现为部分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病株主蔓基部稍收缩,常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根部腐烂,易拔起。幼苗发病,子叶萎蔫下垂,茎基部变褐缢缩或呈立枯状,发生猝倒。
2 病原与传播途径
据研究,黄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真菌侵染所致,黄瓜枯萎病病茎100%带菌,镰刀菌通过导管从病茎向果梗蔓延到达果实,由果梗进入果实后随果实腐烂扩展到种子上,致种子带菌。播种带菌的种子,苗期即染病。此外,病菌还可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依附于病残体上,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一般可存活5~6 年。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通过整枝或绑蔓引起的伤口。该病发生程度取决于当年的侵染量。
3 发病条件
调查表明,发病的重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苗床气温16~18℃,大田26~30℃,土壤潮湿时,容易发病。久雨后遇干旱天气或时雨时晴,易发病。连作、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整地不平,对根系发育不利,易发病;秧苗老化,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有机肥不腐熟及酸性土壤(pH 值4.5~6.0)发病重。此外,浇水次数过多,水量大或排水不及时,黄瓜受虫害为害造成伤口等,也易发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4.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据观察,中农5、7、8 号,山农1 号,早丰2 号,早青2 号,津春3 号,露地3 号等品种,均较抗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4.2种子消毒处理
种子用60℃左右热水浸泡10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0.1%。
4.3注意茬口安排
与非瓜类蔬菜实行6~7 年(至少3 年以上)轮作。选择地势高爽、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种植。
4.4重视土壤消毒
育苗时,667 m2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95%敌克松1.25 kg配成1:100 的药土,施入床土中。或栽前穴施或沟施70%甲基托布津与50%福美双等量混合物加50 倍细土配成的药土,然后栽苗,防效比灌根好。生长期间如发现病株,应及时连根带土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在病穴及四周灌注20%石灰乳或40%代森铵水剂400 倍液,进行土壤消毒,以减少菌源。
对有轻微发病的连茬黄瓜田,夏季可利用高温闷棚,消灭枯萎病菌。667 m2撒施石灰50~100 kg、碎稻草500kg,翻入土中深达60 cm 左右,然后起垄,垄高30~35 cm,垄沟灌满水(闷棚期间须始终保持满水)后覆盖地膜,闷棚10 天左右。
4.5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无病新土育苗。改传统的土方育苗为营养钵或自制的塑料套分苗,便于培育壮苗,定植时不伤根,定植后缓苗快,增强寄主抗病性。
整地时,667m2撒施腐熟羊粪6000kg 作底肥,有一定的防病效果。多施腐熟的猪粪,防病作用也很明显。
对于多年重茬老棚黄瓜,可采用嫁接方式栽培,以黑籽南瓜作砧木,可预防发病。
定植后,对于酸性土壤,可于行间667m2撒施石灰75~100 kg,锄入土中,以中和土壤酸性。
生长期中耕松土宜浅,并且要逐渐远离根部,以免伤根。结果期宜小水勤浇,切不可用大水漫灌。浇水后,必须及时中耕松土。切忌用未腐熟的人粪尿追肥。
4.6适时用药控病
发病初期,选择喷蒜头浸液(把蒜头捣烂,用20 倍清水浸泡0.5 小时后取过滤液)、10%多抗霉素1000 倍液、瑞锌合剂(1 份25%瑞毒霉与2份80%代森锌混匀)1400倍液、50%多菌灵500 倍液。每隔7~8 天喷1 次,共喷3 次,或在早晨露水未干时,撒施石灰和草木灰混合粉(1 份石灰与4 份草木灰混匀),或者选用40%抗枯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45%代森铵1000倍液、95%敌克松750倍液、10%双效灵300 倍液灌根,每株灌250~500 ml,每隔7~10 天灌1 次,共灌2~3 次。最好在黄瓜开花坐果期,用90%晶体敌百虫500g 加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g兑水60 kg灌根,每株灌200ml,7~10 天灌1 次,连灌2 次,可控制病情发展。(收稿:200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