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束目光
2009-04-27姜有荣
姜有荣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目光是有质量、有重量的,有湿度、有温度的,有能量、有热量的。你还记得你体验过的各样的目光吗?温暖的、严肃的、沉思的、焦灼的、顿悟的、澄明的、幸福的、狂喜的、悲悯的……你还曾感受过来自历史的、未来的、自然的、宇宙的目光吗?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对文题“目光”必须作出如下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层面是“目光”中所见到的人、事、景、物,第二层面是“目光”中所传递的情愫,第三层面是“目光”中所承载的意蕴。这三个层面是逐层深入的,作者对其钻透的深度直接决定着本文立意的高度。不仅如此,“目光”的方向也呈现出如下三个维度:一是自己观察外部世界的目光,二是外界观察自己的目光,三是自己与外界双向交流的目光。不同的方向折射出观察者洞察世态人情、社会万象的不同理念。“目光”这一文题若要写好,不仅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明眸善睐;而且需要你有一颗“慧心”,能烛照世相。
【佳作展示】
目 光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一(22)班
田丹
那是一个阴暗的角落,不曾有阳光射进;那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曾有目光停留。那里只有孤独、颓唐。
教室在教学楼的最底层,每天清晨和傍晚才会有阳光射进。然而教室后门的那个角落似乎被封锁了,从来不会有阳光照耀。那儿有一张非常干净的桌子,要不是上面伏着一个人,你决不会想到这张桌子被用过。
这个人总穿着一身黑衣,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双眼,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的脸。每天,他的必修课就是睡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没有人管他,他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永远到达不了那个角落。
有一天,老师买了一面挂钟,挂钟很漂亮,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这面挂钟上,而他依然在睡觉。
自从有了这面挂钟,不时有人转过头,以看时间为由,欣赏一下它流线式的造型。
一次,下课铃快响了,他醒过来,刚一抬头,恰好遇到了一束温暖的目光,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连好几节课,他都遇到了这束目光,他开始觉得奇怪了,但内心更多的是欢喜。
第二天,他按时出现在角落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的桌子上不再是空荡荡的,而多了一支笔、一本书。随后的几天,他依然每节课都看到那束有意蕴的目光,他桌子上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增多。
尽管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却仍然有一个人不停地动手记着笔记。他不再是一身单衣,身后多了个书包,这一变化也吸引了老师注意的目光,老师讲课时偶尔也会朝他那里望上一眼。
又到考试了,班里的另一位学生被老师严厉斥责——因为取代了他最后一名的位置,但老师更加惊喜他的进步。全班同学刷地转头,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那个角落的他一身白衣,脸刷地红了。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那一束目光让我找到了温暖与自信,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我一定要努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坦然接受那一束目光……
其实,那束目光不是投向他的,而是在看他上方的那面挂钟。
也许,只需一个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使一个人发生巨变。
【点评】
本文的妙处凝结于一个“转”字。第一次“转”,是从“无”(目光)到“有”(目光)。这一“转”促成了他的“五变”——桌上东西从干净到不断增多、身上从单衣到背上书包、着装从黑衣到白衣、必修课从睡觉到记笔记、成绩从最后一名到进步,这就将“目光”带给“他”的“温暖与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第二次“转”,是从“有”(意)到“无”(意)。这一“转”不仅使情节带上了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况味,而且使文章的主旨臻至一个峭拔的高度——一个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使一个人发生巨变;若是一个经意的目光,更足以影响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