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社会高度关注“陈江会”

2009-04-27

环球时报 2009-04-27
关键词:联合晚报马英九路透社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胡又中 ●本报赴南京特派记者 吴亚明

第三次“陈江会”26日在南京举行,经过前两次会谈“小心谨慎”的试探,此次更像是两岸间的一次“常态性会谈”。会谈涉及的议题也更加专业化,一般民众搞不太懂,台湾《联合晚报》简而化之地评论称:“谈判三回合,经济二个字”。虽然此次会谈的被关注度略有降低,但路透社的报道称,与前两次会谈“谈判问题”的意义大不相同,这次会谈意味着两岸进入“协商问题”的层次。经济毫无疑问是两岸间最不容易发生争吵和冲突的领域,尽管有台湾媒体担心“经济集成会促进政治统一”,但更多台湾舆论认为这是大陆在经济上帮助台湾,《联合晚报》的评论说,在“守住主权”的情况下,“大陆敢给,我们就要”。

两岸无谓的猜忌在减少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26日报道,第三次“陈江会谈”当天下午结束,两岸签署3项协议,分别是:《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另外,会谈中还商定,第四次两会商谈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台北召开,而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议题随时可以启动。

英国路透社引用台湾学者的分析认为,通过一次次会谈,两岸经贸加速紧密,以聚沙成塔的方式建构。两岸协商已进入“解决问题”的层次,和第一次、第二次“陈江会谈”的“谈判问题”意义已大不相同。

路透社的报道强调,两岸签署金融协作协议后,双方金融机构的资金将是60多年来第一次得以相互流通。“事实上,两岸经贸的任何进展,都是史上第一次,而太多的第一次,还会在未来的多次会谈中出现。”

据《环球时报》赶赴南京特派记者在现场的感受,与前两次“陈江会”相比,第三次“陈江会”关注度要略微下降,但这正说明海协会、海基会的制度性商谈完全恢复常态,走上正轨,并已经向纵深发展的现状。去年6月北京第一次“陈江会”,因为经过9年的停滞,两岸互信基础薄弱,那个时候台湾媒体的关注焦点也多放在细枝末节上,唯恐大陆做手脚,两边不对等,“矮化台湾”,甚至有的媒体还煞有介事说要防范大陆“窃取海基会的情报”。但是这次的情形完全不一样,类似于这样无谓的猜忌很少见。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宋国成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前两次“陈江会”时,两岸都有一点“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谨慎与揣测不安,但是到了三次会谈,两岸间的默契已经越来越足。他说,在累积三次的会谈后,“陈江会”已经确定成为两岸的“常态性会议”。

民进党拿南京做文章

台湾“总统”马英九26日迅速肯定“陈江会”成果,他简单地说:“这次结果不错。”台湾“陆委会”26日晚间也发表新闻稿,赞扬“会谈成果丰硕”

民进党则惯例般地进行批评,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26日指责说,这次谈判,台湾当局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设定应有的谈判底线,“该争的未争,不该让的让掉”,“北京设定议程、设下圈套,国民党政府一步一步走进圈套里”。

民进党“立委”陈亭妃、蔡煌琅攻击说,历次“江陈会”协议都跳过“国会”监督,“马英九坚持在两岸事务一把抓,遮遮掩掩,悍拒国会监督,就是在为其终极统一铺路”。

此次会谈的地点南京也被台湾绿营拿来大做文章,以前对“中华民国”都尽量回避的他们这时才想起来南京对“中华民国”的意味。郑文灿26日称,第三次“陈江会”在南京举行,“江丙坤大可以提出南京曾是中华民国政府的首都,但台湾的谈判代表,没利用这样机会,把中华民国招牌拿出来,是对不起国父孙文、对不起曾经定都在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

亲绿的《自由时报》一篇发自现场的报道称:“江陈三次会在南京举行并未引起南京市民的关注,反倒是‘解放南京六十周年的口号及纪念活动,充斥在曾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街头”,“两岸会谈本来就是另类的兵戎相见,选在南京解放六十周年于南京进行会谈,如何不落入未战先败的后果呢?”

不过,绿营的这些反应被台湾《联合报》评论为是“亲中、卖台论的老调重弹、是条件反射式的呓语”。

两会商谈未来谈什么

第三次“陈江会”为今年下半年的第四次会谈预定主谈经济的基调,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会谈将谈些什么呢?台湾媒体对此一直有议论,当局也设定了立场。马英九前不久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也表示,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两会协商的重点都将是经济议题而不是政治议题。

台湾《联合晚报》25日评论称,在金融海啸的风雨之中,两会商谈进入第三回合,但让两会商谈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的信念不是什么“历史的愁绪、中国的情怀”,而是扎扎实实的“现实”。该评论说:“两岸究何所终?未来何去何从,我们并不太明白,现在的台湾,是有一些对自己很深的疑问,但此刻,这些事是对的,就去做。”

台湾《联合报》26日则评论称,经济议题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急先锋,由于北京想“通过经济手段和台湾交好,至少可稍缓独派去中国化的声浪”,“可以预见,台湾会自北京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甚至北京还会主动给,会很热心”。而“台湾发展经济为当务之急,但也得承认,除了请大陆帮忙外,眼前未找到更好的出路”。但“台湾得付点代价”,而“代价”是什么?北京至少眼前没说,等她说了,台湾若不肯给,也未必非给不可。

路透社26日引用台湾淡江大学战略所教授王昆义的分析称,未必要把与大陆的经贸交往当洪水猛兽,“台湾也不是笨蛋,大陆以经促统,台湾就以经促政”,最后人民自然会做出选择。▲

猜你喜欢

联合晚报马英九路透社
岛内感慨唯一晚报停刊
卖水果
不够用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