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报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
2009-04-27
中国需要一份有影响力的周报周刊,如同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影响力,能够代表中国自己的声音,通过报刊、通过互联网,把影响力放大。我们有一个雄心,就是做一份能够代表中国立场,代表中国声音的周刊。
新闻周报市场刚刚开始形成
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报业发展较快,您认为中国的新闻周报周刊市场还有多大空间?
宋繁银:新中国的报纸从一开始是党报,党报到如今仍在发展。到后来的市场化党报如广州日报等也越做越大。紧跟的是市场化的报纸,20世纪80年代的晚报时代,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当时党报还没有改革;继而1996年、1997年左右,早报、都市报崛起,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报纸,翻开了城市市民报发展的历史。至此,一城一报的格局在许多城市基本形成。但较大的市场,如北京市场,开始在日报市场中细分,有受众稍低端的京华时报,也存在受众稍高端的新京报。但像昆明、广州这样的城市,基本已经不能再分层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日报行业的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要从全局上改变这个格局有相当大的难度。
新的投资、新的人才开始往另外的地方——互联网、新媒体的方向聚集。这种发展与世界大潮是一致的。这期间,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静悄悄的市场——新闻周刊的市场。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基本没有形成新闻周刊市场,只有独一无二的南方周末一枝独秀。我们认为,把一周发生的事情进行更加深入、理性报道的新闻周报周刊,实际上很符合人们的需求。新一轮的新闻界投资逐渐往这个方向进军,例如《看天下》《中国新闻周刊》《t望》周刊都是在弥补这个市场。未来新闻周刊的市场还是有更大的空间。
另一个方面,就是读者出现分层。2000年后,出现一股分众市场的潮流,就是财经类报纸异军突起,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受众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至今中国还没有出现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大报,这又一次显示了行业结构的问题带来的发展空间。
记者:广东报业竞争激烈,尤其在这个报业的“寒冬”时候,你们创办这份报纸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打算如何切分市场这块蛋糕?
宋繁银: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执行主编马歇尔·英沃森说,虽然其印刷日报彻底消失,但仍打算出版一份印刷版的周刊。这说明,即使发达的美国传媒市场,新闻周刊仍有发展空间。这与我们的看法和估计不谋而合。
若从哲学观点考虑,逆风而上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对手防御的能力已经大为减弱。若从中国的报业发展看,高端的新闻周报市场还刚刚开始。
记者:时代周报会不会与已经发展成熟的城市日报市场出现重叠现象?
宋繁银:在选择创业的时候,我们主动避开与大众基本信息需求市场竞争,与已形成格局的城市类日报竞争。但是分众的周刊市场消费需求却有所增长,比如中国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工商界人士大约有2亿,但平面媒体在这一方面的空白点、薄弱点仍存在。市场才刚刚开始。因此,我们报纸决定往高端的新闻周报方向投资。
同时,互联网使得新闻成了免费的信息,报纸的发行量大都下降。大量的读者,尤其是低端的读者,开始往网上转。交换信息的渠道增多,也有些高端人士可能不看报纸。这显示低端的新闻产品开始萎缩。一是由于读者的老化;二是读者的层次的变化。专业人士希望有深度的高端的带观点的新闻产品,如美国《时代》周刊。有些互联网、日报由于某些局限性,容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像我们这样高端的周报来为读者研究、跟踪新闻,回答社会上最关心的最前沿问题。
先读者 后内容
为分众读者专门制作产品的理念
记者:广东已有不同品牌的报刊,贵报要做出自己什么样的特色?
宋繁银:我认为一个商业精英、政府决策者,以及文化界名人,他们所需要的阅读大餐是综合性的,既包含了时政、也涵盖经济和文化、国际等资讯。时代周报的采编理念,就是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为读者打开一扇洞悉中国、体察世界的窗口。
其他报刊可能是适合各个阶层看,并且他们都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网络,但还没有进行细分阅读市场。其他报刊可能是“先有内容后有读者”,本报则反其道而行之,先确定读者,后为读者定制内容,根据读者的需求制作精细化的新闻产品。时代周报将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分,锁定中国工商界人士、政经精英阶层,做以政治、经济为主的综合性高端周报、政经大报。
记者:如何做高端市场,为精英阶层提供资讯,反映精英阶层的声音?
宋繁银:中国需要一份有影响力的周报周刊,如同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影响力,能够代表中国自己的声音,通过报刊、通过互联网,把影响力放大。我们有一个雄心,就是做一份能够代表中国立场,代表中国声音的周刊。一个现实情况是,很多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情况并不了解,却大发议论,甚至歪曲真相,有意给中国抹黑,并且这种不真实的报道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国内还有不少人对很多真实信息也根本不知道,对中国的实际也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发展到今天,需要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因此,剥开纷繁芜杂的表象,尽可能地追求本质真实、整体真实是本报致力的方向。
中国立场 国际视野
辩证地认识西方
客观地完善自己
记者:贵报创刊词中说,要做第一张真正体现“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的报纸,这是贵报的新闻理想,还是秉承的一种新闻理念?
宋繁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是精细化而不是情绪化。现在报纸出现了很多情绪化的表达。我们希望可以为国家做点事情,代表中国的立场,把中国的故事展示出来。除了制造神七之外,我们更要制造中国的高音喇叭,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例如,金融危机又出现了中国崩溃论。其实中国仍然有自己内生动力,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差。我们应该利用这次扩大世界的影响力。在时代周报的眼里,我们有责任去还原一个中国立场,理性的、客观的、真实的中国故事。
“全球视野,中国立场”,是我们坚持的新闻理念,也是中国媒体的责任。从1840年开始,中国不断认识西方、学习西方,试图不断完善自己。如果对西方的认知,对世界大事的判断发生偏差的话,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因为我们客观上是发展中国家,希望加入到国际的主流。真正要加入国际主流,首先要有意识形态上的话语权。要有话语权,就要及时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大事。到底奥巴马为什么上台;到底新的政治走势怎么样;为什么会发生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到底扭曲在哪儿。拉美为何突然将主题词变成革命?为什么穷人利用选票的方式来颠覆这种精英政治?世界上的潮流其实就是向民生主义的诉求。这主要是由于发生了互联网的革命。
以前媒体都是掌握在几大巨头手里;互联网使这种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政治家可以直接诉求民众。信息时代,政治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国际视野,就是想把最新的真实的世界呈现出来,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因此,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为时代代言,代精英立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内涵。结合中国立场,上升到国际品质。全面、完整、客观地认识中国,做到本质上的真实,而不仅仅是片面的“真实”。
纸媒要学会变身
学会从开放经营
向精细经营型方向发展
记者:据记者了解,时代周报设置了600名专栏作家,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扩大影响力?还是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
宋繁银:精简记者架构,开放经营,充分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一般的日报,人员设置较庞杂,造成人力资源过剩现象。这其实不仅是知识型企业,还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麦当劳创造了一个营销的革命,就是让群众成为它的服务员,让客户参与服务。在时代周报,除了我们的记者之外,我们在全国找600位专栏作家。
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奉行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用有观点的新闻进行经营,所以我们找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来制作产品,来给读者解释政治、经济热点和现象。除了新闻的采集以外,我们还要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专栏作家进行深度合作。因此,本报可能是中国专栏作家最多的报纸,也是目前中国在编人员最少的一份周报。增加专栏作家,开放式经营,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保证新闻的质量。我们这样的开放经营,同时也有利于报社往精细经营的方向发展。
记者:开放性经营,除了知名专栏作家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繁银:我们会尝试新形态媒体——新闻维基运营时代在线。通过新闻维基,采用编词条,让读者可以补充、修改,可以吸收更多的网友。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合新媒体,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现在,越来越多新型公司、自媒体出现,例如中国移动的139邮箱。这些都是互联网渗透的结果。如果我们传统媒体再不思进取,就非常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