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2009-04-26李祥斌
李祥斌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358-01
初中生处在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作文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依赖老师,缺少主动创作的积极性。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很多老师开始反思作文教学,开展了多方面的尝试,笔者近年来一直在学校进行作文系统化教学的研究,在初中作文教学方法上做了有益探索。
一、区分学生差异,分类教学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以同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这样做显然是勉为其难,有很多学生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如果我们能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目标分层,就既能让优等生吃好,又能让后进生吃饱,“抓两头促中间”从而使所有学生的作文水平都得到提高。
1.建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要写好作文没有信心是不行的,后进生缺少的就是自信,他们不相信自己会作文,所以要抓好班级的作文教学就要突破后进生这个重点,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收到的效果一定是出人预料的。
2.搭建优等生的成功舞台
班里总有一部分写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训练题目,每次作文后他们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老师长期忽视他们的需求,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提高对他们的习作要求,给他们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让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多了解和欣赏。
二、素材积累环节,在传统方法中寻找突破
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要学生言之有物,就要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加强知识积累。
1.善观察,写日记写随笔
观察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空洞的观察理论的说教,是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要把观察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写作实际结合起来。我要求我的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写日记。二是坚持写随笔。这样,可以积累下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日记和随笔是搭配着来的,一周日记和随笔的次数是不固定的,但总数是不能少于七篇的,至于它们之间的比例由学生自由决定。
2.多阅读,记笔记做摘录
中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写作的楷模。为此,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鉴赏品味,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要求写成文字。另外,我还大力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
3.教师要主动参与,创设条件
当前的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生活内容贫乏、单调,因而如何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
三、搞活作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写
上面讲的都是课外的功夫,但作文教学的主阵地还是课堂教学,作文训练的成败主要还要看教师对作文课的把握,如何上好作文课,让作文课真正起到效果,还需要教师多花心思。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学生只有在想写愿写时,才会觉得写作是一件乐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丰富他们的感受。每次作文训练之前的几天,都要开展适当的活动。集体性的如:游戏表演,新闻发布会,演讲故事会,美读影视欣赏等;个人小组性的如:走访调查,搜集素材等。这些活动可以配以多媒体等现代媒介,选择适合学生内容,紧扣训练要求,学生目的明确了,活动的积极性自然高,为后面的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生生讨论,进行写作热身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者是相通的,在学生写作之前,让他们充分的交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不仅能开阔思维,还能集思广益,当学生能出口成章的时候,下笔成文也就不成问题了。所以每次在提出作文要求后,我就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小组,还可以面前全班同学;可以交流故事情节,可以探讨构思及方法技巧。这样大家互通有无,得益的是所有参与的同学,往往能碰出智慧的火花。自由创作。除了必要的命题作文训练外,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是自由命题,不限制内容范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3.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这里讲到的范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典型性的课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 有法可效。二是教师的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可以是正面的引导,也可以是反面的例证。根据每次作文要求,教师都应该有或长或短的下水文。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四、多元立体的评价原则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精改细批”。这不仅牵扯了教师很大的精力,而且学生拿到手后,往往一看了事,很少做反思修改。那学生的作文该如何评改呢?
首先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老师边巡视边纠错,把个别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立刻在课堂上指出,现场指点。其次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我总要选一至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将文稿投放出来,由作者自己朗读出来,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改,鼓励学生对习作的优缺点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作为参与者仅做引导点拨。接着由学生自己先结合前面的例文,找出错别字、病句,标出不当之处。接着在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互评互改,同学之间交流习作心得。最后才是教师的评改,教师既要指出问题所在,又要帮他们寻找病因,发掘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表扬要发自内心,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富有人文关怀。
这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构成了立体的评价体系,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可以起到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