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2009-04-26周淑曼董竞竞
周淑曼 董竞竞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57-02
摘要: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到学生家庭、学校办学、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立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做出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核心能力;职业规划;精英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育部11月20日上午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提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就业,怎样就业的问题仍然是各个大学生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人士广泛讨论的话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早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大学毕业生在大众意识所赋予的“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称号的支配下自我定位较高,很难面对现实,理性就业。
2.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招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导致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现状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政府统筹,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推进,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指导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培训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普遍存在对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4.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高校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息量小、时间滞后、地域性强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需求。多数招聘仍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集市式”现场供需见面会。大部分毕业生需要十几次或几十次奔于波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寄送上千份材料,就业成本和难度大。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环境,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1)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和相关教育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高校的定期评估,不定期抽查等方式,促使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专业设置,引导和促进高校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美誉度,取得社会的认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2)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第三产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特点,从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平衡发展。多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等等这样的政策,为毕业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尽快建立全国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
政府应搭建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延伸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各企事业单位,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及时、准确的供需信息,在大范围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省内外寻找自己的就业单位,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各高校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本质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量,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高校中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高校要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增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2)合理设置专业
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其需求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
(3)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为目的
第一,有计划的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尽早做好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第二,多组织大学生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参观考察,现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真正提高求职就业的能力,为日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建全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开拓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如通过校友关系,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就业导师或辅导员到企业挂职等方式,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等有效信息带及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校生更好的“适销对路”。
第四,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沟通,保持积极健康就业心态,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
第五,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3.毕业生应在学校的引导下,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诚信就业
(1)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核心能力培养,面对社会的需求,加强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会实践,通过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积极转变择业观念,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正确定位,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不应过分关注目前的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物质环境。
(3)主动培养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毕业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他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4)诚实守信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求实际地讲条件,讲待遇,不讲信誉,对待工作朝三暮四的现象时有发生,既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效益,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对毕业生的再次就业不利。毕业生要提高诚信道德认知水平,增强诚信道德情感,通过诚信实践体验为坚定的诚信信念和稳定持久的诚信意志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参加诚信教育活动,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从基本行为抓起,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等等。
参考文献:
[1]盛真.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马于强.关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3]刘宝昌.抓好四个环节促进毕业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
[5]宾建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探[J].特区经济
* 作者简介:周淑曼(1984—),女,湖南衡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辅导员。
董竞竞(1983—),女,湖北荆门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