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09-04-26周宝芽程其练黄晓华
周宝芽 程其练 黄晓华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48-01
* 作者简介:周宝芽(1981-),男,江西南昌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程其练(1958-),男,江西南昌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训练。
黄晓华(1979-),男,江西南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中一种新的主流思想,使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强调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例,就建构主义理论在武术教学创新中的应用进行理论探索。
关键词:建构主义;武术套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身心发展
现行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很多武术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武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导致的后果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武术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使学生对武术套路产生厌烦,望而生畏,进而失去练下去的信心,以至最终放弃,形成“欢喜而来,失望而去”;“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既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长期指导武术教学的行为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尊重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和个性,是一种更富有人文性的教学观,因此建构主义将为探索武术套路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溯源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建构主义历经碰撞与交融,得以脱颖而出,已成为备受关注并且正对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
二、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要求: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的观点是教师设计课程的依据,教师应当征求并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活动中积极挑战学生的假设,所有学生进入课堂时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生活经验又引领他们形成对世界的特定看法。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通过证实或转变这些观念,来支持或反驳学生的假设。
建构主义的课程由教师围绕主要原理和重要观点来构建。以往的课程大多被局限于范围小且缺乏关联的局部内容中,没有被学习者整合起来。学生为考试而记忆,但许多学生不能在其他环境中应用那些局部知识,不能证明自己是否理解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建构主义教师应常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挑战,使他们尽力解决那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调查辩明观念。
建构主义的课堂评价独具特色,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该独立或分离于课堂常规活动之外,而应将评价与常规活动直接联系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
三、当前武术套路教学上所存在的弊端: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可是武术因其特点,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一些高难度动作并不是一般的学生能完成的,只能由专业运动员和少数素质好的学生能完成。但学校的武术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如果门槛太高了,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进而失去练下去的信心,以至最终放弃。形成了欢喜而来,失望而去;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学校武术不同于民间流传的武术,学生学习武术也不同于民间武术爱好者练习武术。学校武术因列入了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教材,学生无论其兴趣如何,无论其是否爱好武术,一般来说都必须学习和练习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则往往显得枯燥乏味,难学、难记、难做、难练,则是随学随忘,实际学习的效果不大,这是有目共睹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过分的强调教材的统一性,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而忽视了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四、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武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体育教师的合理引导,充分调动其学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武术运动的社会性动机和认知性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武术运动在当今追求健康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首先要利用武术运动民族性和趣味性
“兴趣是创造之源”,如果没有兴趣,是不可能会有创造的。教师较多考虑“教”的技巧而较少探索学生“学”的规律,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子上。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长期处于服从和容纳状态,形成惰性和依赖性。因而教师必须对武术运动的建构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运动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技能的建构过程。比如共同研究动作的技击性、动作的特点。并可以结合本地的情况,将本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拳术和器械动作编入到套路中去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地特色。此外,也可以大胆地将武术内容和一些现代的健美操之类的练习方法相结合,使动作更加欢快、活泼、简洁,要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在练武术时“能动起来”,就是成功,待学生对武术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再行提高。
2.发挥“启发者”、“置疑者”和“示范者”的作用
由于教学活动是在学校进行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学生通常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建立的技能或己有经验的局限性,更不能自觉地去设定学习目标,并自发地形成更为合理的思维方法或建构起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启发者”、“置疑者”和“示范者”的作用,把学习者逐步引向深入。确定或给定概念的有关属性,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教师适时提示,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学习,情景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创设武术课堂教学情景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通过在目标定向的活动中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在富有兴趣的真实背景中,通过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启迪创造性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享受合理的自由思维空间,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的见解,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就成为武术教师的重要责任。
3.培养创新意识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学习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主体主动的建构活动,即使是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同的个体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充分肯定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同时,我们不应过分追求统一性,相反,更应该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寻找创新的闪光点。武术的创新是不断地进行着的,如太极拳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快地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并且影响极其深远。又如王芗斋先生所创的意拳,因其独具特点,成了影响很大的新拳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人们创新精神的加强,创新了一些套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是木兰拳。它是在武术套路的基础上,结合了其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成。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基本功、体操基本功与舞台艺术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没有强调武术的技击特点。这样的创新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因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武术逐渐脱离技击的价值,走上健身的道路是必然的。最近许多健身场所里流行的太极健身操和武术健美操,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青年人的参与。这些都是在武术的基础上为适应人们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创新的结果。
创设武术课堂情景教学应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通过在目标定向的活动中进行体育技能学习,让学生在富有兴趣的真实背景中,通过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启迪创造性思维。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享受合理的自由思维空间,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的见解,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武术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经验的不同以及身体条件差异性,对套路做些适当的修改,不过于强调动作的规格和动作的细节,一些动作的难度也稍降低点。如果在有限的课时时数中,过于强调规格,强调基本功,会使武术教学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掌握教学内容。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远不止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练习技能等,而应该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多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状态中。提不出问题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武术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编下套路,降低点难度要求,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适当改变套路中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创编自己最拿手的动作,这样套路也不会让人看上去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编新的东西出来,互相评论,互相对比,共同进步,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身心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它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追求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使个体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在学习中,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观念进行表述,而且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没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就不能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
五、结论
建构主义与传统观点区别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的主题是以已有的经验为依托的。在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同时,重视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武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建立学习环境,重视情景和真实背景的创设和学生已有的日常经验的积累与唤醒;加强学习者自主的参与性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对武术运动项目的全面理解。这样对提高武术教学具有极大的帮助,为传承中华武术,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莱斯.P.斯特费等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9.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3]〔美〕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Martin G·Brooks著.建够主义课堂教学案例. [M]. 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熊艳,丁邦平.建构主义给科学课堂带来了什么[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5]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
[6]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
[7]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8]刘庆菊,于延群.中小学武术训练[M].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