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2009-04-26何云飞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56-01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

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非理性从叔本华开始,其次尼采、柏格森,再到后来的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等。柏格森在众多非理性主义者中虽不是代表,但其贡献也不容忽视。

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所以认识世界本质就不可能是理智,而是直觉。他认为理性只能认识一些表象的东西而不能认识本质,因为理性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性,理性是用语言表达的,而作为世界本质的绵延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由此柏格森得出直觉高于理性。

二、直觉的特征

什么是直觉呢?伯格森认为:“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1](P3—4) 柏格森所谓“理智的交融”指的是一种超出正常的感性、理性之外的内心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主体完全沉浸在认识对象中,主客体合而为一。根据柏格森对直觉的定义可以概括出直觉有三个特征,分别是:

其一,直觉是一种知觉、亲知。

其二,直觉是一种主客观的融合,是主体进入客体。

其三,直觉的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认为哲学就是要扭转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要遵循习惯思维思考,只有不遵循习惯思维,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他认为人本来是有直觉本能的,人从动物进化来,直觉的烛光为什么越来越弱?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了理智。科学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功利的目的,但人们越来越少用直觉,直觉就越来越少,甚至泯灭。但直觉是生命,人们忘了直觉也就忘了生命。一般情况下人的直觉被掩盖了,只有在某种瞬间才会忽然感觉到它的存在,要恢复直觉的本能就要摆脱社会、功利、逻辑、语言的束缚,返回到赤裸裸的第一自我,利用顿悟去感悟生命。

三、柏格森直觉主义评析

总的来说柏格森理论汲取了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非理性做了另一个视角的深入理论探讨,可以说柏格森的直觉理论对于完善生命哲学的认识论基础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柏格森还由其哲学基本观点出发,进一步探讨了直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探讨很有价值。

柏格森直觉主义主要缺陷在于他抬高直觉,过分贬低理性。他说,“理智的正常活动决非无利害关系,总的说来,我们并不是为而知识,而是为了站到某一方面去。是为了获利,简单地说,是为了满足一种利益。”[1](P18)在柏格森看来,认识的目的就是认识,这一观点是显然有误的。这里他错误的理解了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和真理性标准问题。柏格森在谈直觉时也曾经强调它的亲知性,但遗憾的是他没有继续探究下去。认识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增强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类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精细工作,最后得到对事物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加工过程,是相对正确的理性认识,人类取得的成就大部分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来。当然在这个理性思考过程中、在科学研究中,的确存在非理性,存在灵感等这些因素,灵感这些因素类似于柏格森的直觉,所以直觉对科学研究是有帮助作用的,但归根结底,在人类认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另外直觉的产生也不是如柏格森所说的与理性认识全无关系,直觉虽然具有突发性,但突发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不是毫无根据的突发;直觉虽然有偶然性,但偶然中也存在必然。柏格森研究直觉主义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把直觉神秘化、把直觉和知识完全隔绝是失误的。人的认识实际有理性也有非理性,过分夸大任何一方都必然误入歧途,柏格森看到非理性作用,但过分强调必然导致神秘主义、恐怖主义。

参考文献:

[1]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3]柏格森,笑与滑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 作者简介:何云飞,女(1979—),汉族,云南省楚雄市人,哲学硕士。现为楚雄师范学院思政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