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009-04-26陈涵
陈 涵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概念
课堂教学情境是由物质要素(时空,设施,自然等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人际,组织,情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是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教育意义的系统。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这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情境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教师自身产生。有的是因为教育体制产生、有的是因为情境式教学自身特点产生。以下从教师自身角度谈存在的问题。
(一)在培养情境的过程中没有倾注教师感情
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点进行分析:
第一,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投入的不是自发的诚挚感情。在访谈和听课中了解到。一些教师因为重复授课等原因,情境创设和课堂驾驭已经非常熟练,在重复授课时情境的创设就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感情:还有某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创设出的情境很虚假,不自然。
语文课堂上,“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第二,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
从个别教师的访谈中和课堂观察来看。个别教师选择情境式教学是因为做公开课等原因,因为情境式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比较流行。作为公开课的观赏性也比较强,这样某些教师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有1,3的教师在访谈时提到进行情境式教学是为了教学的观赏性,以这样的目的开展的情境式教学总有一种生拉硬拽之感,忽视了进行情境式教学要调动学生内发的兴趣,像赶鸭上架一样拉学生入境。
(二)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中教师在建构情境后,急于让学生体悟到正确的理解,而忽略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的独特理解。在一小部分的情境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仍存在着师生等级观念。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为教师是课堂情境创造和发展的驾驭者。其角色地位使其容易在情境式教学中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倾向。在对于建构的情境的理解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精心建构的情境中只能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生不自发地去感受情境氛围而失去主动的思维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都可能转化成情境式教学中的障碍。注重情境的建构。但忽视学生对情境的自身体验,削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于间接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却忽视了情境的人文性氛围
某些教师在情境式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却没有挖掘到人文内涵。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应承担而且可能承担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因为指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情境作为凭借。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在目前的语文情境式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较多。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式教学的特征与功能
(一)基本特征
教师用来设计情境创设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的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是活动法和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的有机结合,情境创设是它的主要外显特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师生的情境创设为中介,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将是今后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没有纯粹的认识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我们只有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把遥远的拉近。把陌生的熟悉,把抽象的具体,把静态的存在变成动态的展示。
(二)主要功能
在课堂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情境的如下功能:
1、动力功能。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境的翅膀,喻理和情境一旦合成美妙的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
2、启智功能。我国传统上认为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3、强化功能。情境以愉快,轻松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意识。这就容易在认识领域里形成经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知中不断得到强化。
4、陶冶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先感受了情境。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绘声绘色的描绘,扣人心弦的讲述。引人入胜的启迪,感人肺腑的点拨,既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又使学生做到以情启情。以情生情,以情认知,以情明理。这样,学生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在情境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5、协调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用情在感染学生。用心去启迪学生。以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关系融洽和谐。情境式教学是对学生主体思维发生、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有效尝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养成。情境式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调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观察、感知、想象、联想、记忆等智力因素的协作活动的过程,它促成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总之。它促进师生双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让教师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其步骤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备足材料。找准切点
情境式教学要求师教在平时要注意搜集和积累情境材料。既可以从网络电视中载录,也可以从报章杂志中剪辑,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为开展情境式教学准备充足的材料,老师在备课时,要在吃透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教育点,选中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抓住各种矛盾汇集的碰撞点等进行情境构思,只要深入分析研究必能找到切入教材的情境材料。
(二)设置情境。布疑启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选准的切入点设置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要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现象,产生一些诸如好奇、兴奋等情感。这是进行感性认识的起点,通过创设情境,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实物演示法,巧设问题,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三)通过活动。释疑解惑
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听音乐、表演、交谈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这类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通过启发性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又通过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其情感健康发展。如《背影》中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解就更深刻。
教师布疑启思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加强交流讨论,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解开思路疙瘩,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运用知识,转化能力
通过学习,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论证,并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综合归纳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学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学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
五、结论
情境式教学完全可以因其独特性质而涵盖语文的一切范畴或方面。它足以担当语文教学核心的角色;因为它的发挥与把握,我们足以抓住语文教学的命脉,从而牵一发而动千钧,最大程度避免关于语文的各类困惑。为语文教学寻找一条极为简捷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