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操作策略
2009-04-26杨轶闳
杨轶闳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运用批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文字,研读文本,读出文本的个人意义。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从中年级开始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极其有益。本文着重探讨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
一、示范引领。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经典作品引领学生了解批注阅读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唐诗的经典评注,让学生看看前人是怎样读这些古诗的,怎样评点这些诗句的,读读批注的内容,直观感受什么是批注式阅读。其次,用生动的人物事例激发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兴趣。比如,毛泽东特别重视批注阅读。他读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10万多字,但在书的空白处毛泽东的批注就有1.2万多字。他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杠等各种符号,联系中外学说进行分析、综合、评论,批语言简意赅,别具新意,耐人寻味。第三,教师示范引领。利用课本教材以及课外读物,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批注展示给学生看,跟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和体会。引导学生“我也来给文章作批注”。
二、循序渐进。得法课内
1、学习使用批注符号
阅读时,用能代表某种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帮助阅读。使用符号标画。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要明确、固定,前后保持一致。不随便更换。为了更加实用有效。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定一套符号系统,保证班级每个学生在圈点勾画时符号一致。便于交流。比如:在生字上加圈“O”;在难字上加“口”方框;关键词语下加着重号“·”;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画波浪线“~~~”;在需要着重领会、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语句下面划直线“——”;在有疑问的语句或词语末尾打问号“?”;等等。
2、学习用文字批注点评
(1)疏通文字: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单的文字批注。内容涵盖生字的音、形、义。形近字、识字方法、词语解释等。学生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或概念,主动查工具书或参考书。把查询结果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有利于记忆,又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2)感悟联想:学生只要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对此时所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感悟到的意蕴等可贵的思想火花要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再次阅读品味的深入导航指路。阅读教学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他们由此及彼,由文本迁移到文外。或是由一篇文章联想到其他篇章中似曾相识的语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及对信息的归类整合。
(3)质疑问难:由于学生与作者在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困惑,写下这些疑点困惑。便于事后去查阅资料或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讨研究: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逐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比如对课题的质疑,对文中重点词句的质疑,对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精彩之处的质疑。
(4)赏析评价: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的精美词句,在品味它们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美的所在,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学习推敲字词,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文本中修辞的运用,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欣赏作者在谋篇部局,素材处理,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的写作技法,引导学生对人物言行进行点评批注。
(5)填补空白: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一说,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这恰恰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驱动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本身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不仅丰富作品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仿写、续写。形成读写互动。
(6)概括提要:阅读时,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段落之后。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的脉络。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迪。
(7)写读后感:引导学生写文章读后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把在阅读中产生的关于文章的中心主题,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的社会问题,运用的写作技法等问题的理解认识,体会感悟,以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自读自悟。对话交流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允许读者对作品的“误读”。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批注式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与文本对话,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我。认识自我,并在书中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与收获。无论是预习阶段还是在课堂上。都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正是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也就势必产生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些解读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的正确,有的有偏颇,有的平实,有的有创意,使阅读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同桌间、小组内或全班的相互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独特之处,还可就某一探究的内容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意义”产生新的洞察。达到批注内容的更加完善、深入。教师的参与起穿针引线的组织作用,肯定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与学生一起商讨。引导他们分析、探究问题。
四、养成习惯。得益课外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把阅读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学得的知
识、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充分汲取营养。批注式阅读不仅适用于课堂学习,更适用于课外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下采用批注法阅读文章或整本书,每学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确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天至少进行半小时课外阅读。边读边留下自己的“书间笔痕”,画出精美的词句,记下感受,做读书摘记。也可写写读后感;定期进行学生摘抄的好词佳句点评赏析,每学期组织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组织班级读书会,开批注展示会,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读后感,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师生同读一本书,读后交流阅读批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五、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师生共舞
1、备课——教师的批注式阅读
富有个性的批注式阅读无疑给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引导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深入地探究文本、细读文本。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把自己在解读课文时的理解感悟,以及借鉴其他参考资料研读时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书眉页侧。以备上课时使用。备课时的细读文本。是教师教学的重头戏。同时,教师对课文的批注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示范引导。另外,扎实的文学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教师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知识底蕴丰富了,批注就会落到实处,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才能得心应手,对学生写下的批语进行反馈和评价时才能游刃有余。
2、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预习阶段学生在课文上圈点批注,疏通文字,收集相关资料,进入文本,写下自己的感悟联想,提出疑难,赏析语言,评点人物等,把读、思、写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带着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课堂。为鼓励学生预习批注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预习批注中的闪光点。比如。抓住学生批注中有价值的质疑,有见解的点评。有深度的感悟,有创新的迁移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不但能让被表扬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能让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3、课堂——批注式阅读对话
(1)展示自主批注成果,进行多角度对话。批注式阅读是个性化的解读。金克木先生就将自己的评点称为“与小说的对话”,甚至谦称为“自言自语”。学生的思维、经历、感悟能力也各有差异,故教师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学生的批注阅读,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关注的应是阅读的过程,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即使是“误读”也不无价值。课始,在检查课文朗读和生字词认读之后,接着进入批注成果展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批注都可以,给每个学生展示批注成果的机会。不但要给优秀生展示的机会,也要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以机会,让他们也把自己最有感受的点点滴滴展示给大家。从字词、对课文的感悟、点评等方面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引导和点拨。走向自我完善,获得阅读自信。
(2)引导专题批注,提升阅读层次。在充分展示自主批注成果的基础上,为避免学生阅读的肤浅和片面,教师有必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难点等,让学生在课内进行专题批注。挖掘文中有较高思想、情趣等价值的素材,或是从学生第一阶段的汇报展示中。或是从引导学生在关键处的质疑中,引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批注。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此时。同样需要给学生一个独立阅读和静思默想的空间。之后。安排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情况的汇报,学生经过反复的读悟,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立意主旨的纯正、深远。人物形象的丰富生动,必定会有更深的感悟。然后带着感悟进一步朗读课文。
4、课前课后——写写阅读感受
写在课前预习阶段的阅读感受,学生记下对课文最初的感悟与困惑;学完课文,学生的认识、情感比起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的读后感。既是对原先读后感的补充、修正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真正做到读书与写作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