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探究 提高道德修养
2009-04-26陈坚勤
陈坚勤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道德修养,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将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笔者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注重学生探究,内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思考。
案例回放
思想品德教材编排有一个探究活动:体会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教材提供了6个情境,让学生辨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什么是孝的表现,什么是不孝的表现。其知识目标: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这些要求去做。知识的内容不是重点,本身没有什么难懂的道理,教师通过讲授,学生会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不去实践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关键是要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行为选择,内化在孝敬父母方面的道德修养,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知识目标很容易达到,但要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际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却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开展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解读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践行和思考。
2)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坚持的是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观,教师以讲授法、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但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提高也只是纸上谈兵。开展学生探究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研究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身份大大地发生改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者转换成主动创造者和主动参与者,在活动的探究中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挥,学生的才华得以施展。
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要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每单元编排有主题探究活动,每课每框也编排有若干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每一个探究活动都组织进行,那么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即使勉强进行了,也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进行取舍,有选择地进行探究活动。
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师生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过程管理和引导要到位探究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学生活动重在自己体验,但并不等于不需要管理和指导。相反的,教师的过程管理不但要准确更要到位,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思想误区或盲点、纪律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学生的探究必须在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下才能有序进行。
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引导学生活动过程中,学生讲错了,要鼓励他敢于大胆发言的优点;讲得好,要表扬他不简单;学生提出教师未曾预料的问题,要与学生平等探讨,没有把握时可把问题留待课后解决。如果教师多表扬、多激励,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就会更茁壮地成长。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每单元的主题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但由于所需时间长、工作量大、精力消耗也较大,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都没有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新教材编写的初衷。
学生探究活动从空间上可分为课外探究和课内探究。课外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社会调查、网上查询等,课内探究形式有开辩论会、小品表演、小制作等,由于课前要做大量工作,在操作时也有一定难度,而且思想课的“副课”地位也没有根本改变,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挑战,是知难而上,还是能省就省?
如何使知识行为真正落到知行合一?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行为上来,如何使学习的知识与探究的行为达到和谐统一,是教师时常思考又不得而知的问题。
如何使探究活动评价更具科学性?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它的效益如何?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探究操作的科学性评价等需要继续研究。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适得其反。
教学实践无穷尽,教学研究无终点。在思想品德课中重视学生的探究,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践行能力肯定是有成效的。至于今后如何更有效地探究,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县街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