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4-26田海宇
田海宇
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运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的生动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白纸对折若干次后,用“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题:“今天是星期一,你知道8100天后的一天是星期几吗?”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下,笔者才开始分析:一周是7天,所以8100天后的一天是星期几可由8100除以7所得的余数来确定。结果表明,学生对具有诱惑力的问题趣味无穷。
注意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关系的一个基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深与浅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习程度的高低。教师的精力主要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组织数学活动上,注重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强调数学经验性、创造性的一面,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
要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最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对学生数学认知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这里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可能会碰到些什么问题,从而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对问题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既要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度,又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力,防止盲目地求高求难或过分地求细求全。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立性等创新思维的优秀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以数字1、2、3、4、5不重复的组成的5位数中,有几个是质数?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从局部着眼,则除去2,5结尾的必为合数之外,尚有48种情况,太过繁琐(直觉思维)。后来从整体着眼,则立刻发现1+2+3+4+5=15,能被3整除,即不论这5位数如何排列,所得5位数均为合数。则这题答案是质数个数为零(思维变通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摒弃原有解题套路,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的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要做到: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2)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置的提问、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有趣的教具、科学新颖的教法等等,都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