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中学体育教学中

2009-04-26郑世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郑世芳

体育具有群体性、竞争性、娱乐性、释放性、健身性等特性,对人的机体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作为课程学习目标,全面的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也高度强调和涵盖了心理健康的内容。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情感、意志逐渐发展成形并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成长过程中波动较大的时期。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具体而言主要分为: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2)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3)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4)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心理保健为手段达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心理适应为重点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心理发展为目标达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

发达国家所开展的调研结论世界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德国公布了73个体育项目的研究,证明大多数处于发展中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成。对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专家指出:1)能增强社会的安定感和自发性;2)能提高独立性;3)能解除紧张;四是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以及价值观。

关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理论研究目前理论界已将心理因素划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体育教学属智慧行为,应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智力因素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

我国学校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作为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200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相结合;三是处理心理与德育的关系,即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对心理影响的可能机制目前国外研究认为,运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其可能机制有以下2个。

1)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份,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因此,运动可使人忘掉忧虑不快,并使人产生愉快感觉。

2)内释啡吠释放机制。适当运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人体内啡吠的释放。这种内啡吠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及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

体育具有群体性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多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的,在丰富的交往与积极互动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高、体育知识的转移、技术动作的创新。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满足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具有竞争性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教学比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

体育具有娱乐性趣味体育、快乐体育、体育游戏能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经常获得并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心态,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乐观的人生态度。

体育具有释放性体育运动可以减缓和治疗心理疾病,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以调整失去平衡的心理。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师的人格特征以及不适当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另一方面,波动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的改变,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学校体育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身体素质、身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部份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师应明确指出这部份学生的缺点和优点,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不足。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失衡心理。

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亲密友好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及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赛前先让学生学习,这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相互督促、互相帮助。进行比赛时,鼓励学生应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地感情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集体项目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精神。

结束语

体育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要充分利用体育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感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