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为的需求层次分析
2009-04-26苏平
苏 平
[摘要]个人需求层次及其变化规律应用于国家行为的分析具备可行性。需求层次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深层次动机,处在不同需求层次的国家在外交政策中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国家行为需求层次的分析视角是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行为层次研究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系统地解释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变化的多样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国内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需求层次;国家行为需求层次;国家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9)02-0250-05
通过对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家行为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以美国为例,其外交政策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美西战争,“孤立主义”占主导,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明显的防御性;第二阶段是从美西战争到二战之间,美国开始逐渐参与和融入国际社会;第三阶段是二战之后至今,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建立世界新秩序、宣扬美国的价值观为重要特征,其对外政策表现出较强的进攻性。再以英国为例,在18、1 9世纪,英国在外交上一直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而19世纪末期后,其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对于国家行为层次的深入探讨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新视角。目前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从国际体系层次研究国际问题,将国家看作是理性的单一行为体,从而忽视了对主权国家本身的探讨(第125页)。随着国际关系研究着国内政治研究的重视,不少学者超越了体系层次的研究,笔者对国家行为层次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一趋势。
一、现有国家行为层次的分析模式
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兴起的国际关系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没有明确提出国家行为层次的概念,但存在一些与国家行为层次相关的探讨,主要是国家身份理论和国家成长理论。
(一)国家身份理论
国家身份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位置,即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第81页)。这样的认同程度大致可以划归三个范畴: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逆向认同。正向认同指国家对主导国际社会持认可态度,以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零向认同指国家对国际社会既不认可也不反对,对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采取游离态度。逆向认同指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持反对态度,认为自己是非社会成员,或称体系外国家,基本不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并认为这类活动和事务对自己产生的负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
根据这种身份的定义,世界上的国家相对国际社会而言可以大致分为现状性、游离性和革命性三类。与主导国际社会具有正向认同的国家是现状性国家,与国际社会具有零向认同的国家是游离型国家,与国际社会具有负向认同的国家是革命性国家。现状性国家希望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现状,游离性国家根据自己的好恶取舍,而革命性国家则希望改变国际社会的基本现状(第11页)。
(二)国家成长理论
国家成长过程本身可能导致扩张、竞争、敌对和合作。人口增长会导致对基本资源需求的逐渐增加。随着技术进步,社会所需资源的种类更多、数量更大。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在国界之内得到满足,横向压力将会形成,会到国界之外去满足这些需求,其表现方式有:商业活动、建设海军和商业舰队、向外国领土派遣军队、获取殖民地和外国市场、寻求投资领域和廉价劳动力、利用大陆架、海床和外层空间及国际移民等。国内发展是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决定因素,横向压力可以作为解释冲突和合作的起点。由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所以当国家的扩张性需求发生重叠时,要么通过谈判达成合作方案,要么发展为军事冲突Ⅲ(第451页)。
国家身份和国家成长理论都偏重于国家行为层次影响国际关系的表现,但是对于国家行为层次如何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影响的多样性,都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意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探讨。
二、个人需求层次理论及其运用于国家行为分析的可行性
在研究马斯洛和阿尔德弗个人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可以将个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于国家来解释国家身份理论和国家成长理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个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理论,著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尔德弗(C Alderfer)关于需求满足规律的理论是需求层次研究最重要的两个理论(第167页)。马斯洛认为人类存在不同的需求,其未满足的需求产生行为的动机,这些需求由低到高分为几个层次。(1)生存需求。生存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指有关人类免除危险和威胁的需求。(2)归属需求。归属需求是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希望得到别人的友爱,以使自己在感情上有所寄托的需求,同时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给予承认。(3)自我实现需求。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具有这种特点的人一般会给自己设立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将目标的达到当作最大的满足(第371页)。阿尔德弗对需求层次的最大贡献是总结了需求层次的三个规律:愿望加强律、满足前进律和受挫回归律。愿望加强律强调各个层次的需求得到的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求的渴望越强;满足前进律指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求的重要性就越差,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渴望就越强;受挫回归律认为当较高层次的需求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较低层次的需求渴望就越强(第54页)。
1合法性使得政府的内外政策需要反映普通民众的普遍需求层次。合法政府的合法权力对社会和公民具有正义的法定约束力,公民是主权的主体,没有人民或公民的契约委托或授权,政府没有统治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任何合法权力。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多数公民的权利和意志基础上,政府如果不能反映该国大多数人的要求,它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这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国家的内外政策要反映民众的普遍意志和要求(第63页)。
2现代政治心理对个人需求层次转化成国家需求层次有促进作用。现代政治心理倾向于对公共事务关心、对权威保持理智、珍视自己的权利和感受以及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特征使国家更大程度反映了民众的需求。现代政治人普遍关心政治生活,意识到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是个体构成的社会,社会和个体不可分离。因此,对公众生活并不冷漠和排斥。他们对权威不再有崇拜、恐惧、迷信的情感投入,而是以冷静的、理智的情感来泰然处之。现代政治人懂得自己具有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由此而酝酿出自尊自重的情感。参与的政治意向尤其集中地体现在现代人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活动之中(第608页)。这种现代大众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增强了公众对决策的影
响,使国家在更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大众的需求。
3政治观众成本使得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反映民众的需求层次。在现代社会,国家的外交行为大多是公开事件,是在国内政治观众的注视下发生的。国内观众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领导人处理问题的行动和表现,并且据此来评估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国家间就国际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每个阶段中国家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攻击、让步或者进一步将问题升级。对于那些不能体现国民要求的领导人,国民将会给予惩罚,包括批评、谴责甚至于解除、罢免职务等等(第580页)。
政府合法性、现代战争心理和政治观众成本等三方面的影响使得个人需求层次可以影响到国家层面。虽然从个人心理研究国际关系存在论证瓶颈,但是其发展丝毫没有受影响。比如摩根索就是从人的政治哲学过渡到国家行为的哲学来论证其权力理论,他认为个人对权力的追求导致国家对权力的追求,个人权力意志的放大就是国家权力意志,因为国家是个人的集合体(第124页)。尽管摩根索没有严密地论证从个人到国家的转变过程,但从人性、个人心理角度出发来挖掘国际关系的本质仍然富有启迪意义。如果说需求层次理论在许多学科领域的成功运用使笔者看到了解决前述困惑的希望,那么摩根索的成功则使笔者找到了从个人需求层次理论来破解国际关系研究未解难题的路径。
三、国家行为的需求层次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个人需求层次理论运用于国家行为分析具备可行性。根据马斯洛和阿尔德弗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国家行为的层次分为生存、国际归属和国际影响力二个需求层次。
(一)生存需求层次
生存需求层次指国家内外政策的核心关注点是人民的温饱问题、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此类国家是国际社会和国家道德的遵守国或者游离国。生存需求具备三个特点:(1)国家政策核心关注点是人民的温饱问题和领土主权问题。由于面临战争、饥饿等生存威胁,政府的注意力集中于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稳定。(2)处于生存需求层次的国家与国际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些是自愿的:在全球化趋势下,融入国际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生存;有些是由于强烈的外力胁迫,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国际社会认同(第282页)。(3)对国家道德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关注程度。国家不会去倡导国际社会承认的国家道德,是国家道德的遵守国或者游离国。
以大洋洲的小国瑙鲁(Naure)为例,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关注点是国家的生存问题,外交政策随金钱援助的改变而改变。瑙鲁与大陆、台湾的关系就是如此。1990年瑙鲁与台湾“建交”;2002年7月,同中国大陆建交;2005年5月,瑙鲁宣布瑙台“复交”。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金钱援助的数量,国际道德和国家形象对瑙鲁来说似乎不太重要。不仅是台海问题,在瑙鲁与澳大利亚的关系问题上也体现了金钱援助的力量。在财政破产之前,瑙鲁多次对澳在泛太平洋地区的“老大哥”姿态感到不满。但是,2004年4月,面对巨额的债务,瑙鲁在接受澳对其财政重组援助的同时,听任澳警察部队在瑙鲁维护法律和秩序(第3版)。可见,对于生存需求层次的国家,金钱援助在外交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国际归属需求层次
国际归属需求层次是国家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力图融入国际社会,推崇国家道德、国际合作的层次。国际归属需求具有如下特点。(1)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和紧迫的安全威胁。民众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渐趋完善;政治开放、政局稳定。(2)力图融入国际社会。通过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以及与他国合作等方式,寻求国际舞台的一席之地以及有利的国际环境。(3)推崇国家道德。与生存需求层次国家无视国家道德的情况不同,国际归属需求层次重视国家道德,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常常将国家道德作为维护利益的工具。比如在谴责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批评现存国际秩序的时候,都会运用伦理批判的武器。
国际归属需求层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社会内国家。这些国家与国际社会的融合无需外力强制,也不用利益驱动的认同,是国际社会制度和规范内化的结果(第34页)。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从西欧制度文明、欧洲国际社会和欧美国际社会向整个欧洲、第三世界和非西方区域的扩展。西欧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并且是各种规则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虽然他们不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但是他们以国际社会为依托来进行发展。另一类是国际社会的参与国,类似中国、日本、土耳其、泰国或印度这样一些非西方社会国家,都是逐渐被纳入或承认到欧美的国际社会里的,他们认可现有国际社会的基本秩序安排,受到自我利益的驱动,有着加入国际社会的强烈动机。他们加入国际社会主要有几种途径:有的是主动改变适应,日本是典型。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脱亚入欧”的政策使得日本很快摆脱了被侵略的历史,转而参与对世界的瓜分。有的是被动适应。随着国际社会范围的扩大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些国家放弃先前认可的国际社会秩序,逐渐向现有的国际社会靠拢。在这些国家里,先进入者的准入条件宽松,只要接受规则和安排即可。但是后进入者面临的门槛高,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对欧美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俄罗斯将面临更为严格的条件E15](第34页)。
(三)国际影响力需求层次
国际影响力需求层次具备安全盈余、主导世界经济、国内政治稳定、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吸引力、在国际社会内占据主导地位等特点。该层次既具有霸权的特征,也具有自我实现的特征。霸权与自我实现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建立在强大的军事、经济、文化实力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有着巨大影响,向国际社会成员提供政治秩序、军事安全、经济物资等公共物品,能对世界的安全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二者也有区别:霸权重视权力,强调在国际政治中,个人道德不适用于国家,权力界定利益,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在于维持霸权体系的稳定,保障自身的霸权地位(第32页)。而自我实现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致力于传播价值观、社会制度、文化等,超越了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的动机。
国际影响力需求的特征有:(1)具备“安全盈余”。从地理环境看,远离冲突集中地带。从军事力量看,不管是军事预算还是军事技术都处于相对优势,即使在和平时期,国家也保持着威慑和影响其他行为体的强大军事能力。(2)主导世界经济。经济实力强,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对世界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3)国内政治稳定。国内政治是开放的和稳定的,即便有领导人的更替或小型内乱,反对的只是现任领导人的政策,而不是整个政治体制,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较高。(4)文化具有包容性、吸引力,并且其价值观、信念为其他国家接受和借鉴。
四、国家行为需求层次的变化规律和应用原则
国家行为的上述三个需求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需求层次的变化遵循三个规律:愿望加强律、满足前进律、受挫回归律。运用需求层次分析国家对外政策要注意三个原则:多层次需求同时存在;国家需求层次是动态的;优势需求是国家
对外政策的主导动机。
国家行为需求层次的变化遵循下述规律。
第一,愿望加强律。各个层次的需求得到的满足越少,满足这种需求的渴望就越大。当一个国家连生存需求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则它的内外政策都会集中于此点。比如瑙鲁,当国家的财政面临崩溃、国民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接受资金援助、维持国家的生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再以日本试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例。早在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日本就提出“考虑常任理事国资格”。1995年,日本掀起第一次进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高潮。21世纪初日本进一步发动攻势,与印度、巴西和德国宣布结成同盟,竞争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虽然遭到一系列的失败,但是日本一直在为实现“人常”目标创造条件(第22页)。从日本艰难的“人常”之路可以看到“人常”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优越的经济条件早已使其脱离了生存需求,然而始终难以得到国际社会对它的政治承认,所以这一愿望不断加强,成为日本坚定争常的源动力。
第二,满足前进律。只有排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这种需求才失去作为行为动力的作用,或失去成为主要动力的作用。这时另一种需求才会产生,于是国家又继续采取新的行为来满足新的需求。根据这个原则,国家的需求层次应该是生存需求、国际归属需求、国际影响力需求逐步递进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求的重要性就越差,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渴望就越大。例如生存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其重要性就越小,而渴望满足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程度就越大。
第三,受挫回归律。当较高层次的需求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国家就会退而求其次,对低一层次的需求渴求越大。例如瑞士大力发展金融业、旅游业,寻求较低层次的进一步满足。受挫回归和愿望加强是面临挫折之后的不同反应,其区别在于,在遇到挫折之后,受挫回归国家是退而求其次,追求低层次的需求满足;而愿望加强国家毫不退缩,越挫越勇。国家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三个方面:(1)较高层次需求满足的难易程度。比如充当国际影响力需求型国家远比融入国际社会难于实现。(2)民族性格。某些国家的民族性格特别有韧性,某些国家的人民则比较随遇而安。(3)国家的历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往往遵循愿望加强律,比如法国、德国等国家,历史上的辉煌,使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对成为国际影响力需求型国家的愿望。
国家需求层次对一国的对外政策存在很大的影响。生存需求型国家将最大的精力放在民生问题和保障国家安全上;国际归属需求型国家在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渴望融入国际社会,并尽可能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但是,从国家需求层次角度看待一国对外政策,还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多层次需求可能同时存在。国家的需求千差万别,各个国家都潜藏有各种需求,几种需求可能同时存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不同,对外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国际影响力需求型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其紧迫性比生存需求型国家略低而已。
第二,国家需求是动态的。国家需求的变化遵循愿望加强、满足前进、受挫回归等规律,因此应该历史地看待国家需求层次。“三十年战争”之后的俄罗斯处于生存需求层次,冷战两极霸权体制下的苏联处于国际影响力需求型层次,然而冷战后的俄罗斯只是处于国际归属需求层次。朝贡体系下的中国处于国际影响需求层次,这个“国际,,的范围特指地区性的,而现在的中国处于国际归属需求层次,面临如何融入国际社会的问题。英国在18、19世纪处于国际影响力需求型层次,然而二战结束一直到现在英国只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国家,不具备国际影响力需求型国家的要素。各国的对外政策会根据国家需求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例如,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国富民强,支持其成为中东地区霸主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经济援助;但是美伊战争之后的伊拉克民生凋敝,百业待兴,此时的伊拉克更需要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
第三,优势需求是激励国家对外政策的主导动机。国家最迫切的需求即优势需求是激励国家对外政策的主导动机。比如,“9·11”前美国处于国际影响力需求层次,其对外政策主要表现为维护其世界主导地位,传播美国的民主、自由观念。“9·11”之后,美国的安全需求骤然上升,其对外政策以追求安全为主(第34页)。反恐战争告一段落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回到“自我实现”上。弄清楚各国最优势的需求很重要,例如美国在“9·11”后安全需求上升到优势需求地位,中国此前虽然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处于低谷,但是中国领导人及时看到了美国优势需求的调整,积极支持美国反恐,在一段时期里明显地改善了中美关系。
个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于国家具有可行性,政府权力合法性、现代政治心理和政治观众成本理论,可以论证个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能够运用于国家行为分析。国家行为需求层次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层面看,国家行为的需求层次分析体现了国际关系研究超越体系层次、转向国内政治研究这一趋势,突破了已有的国家身份理论和国家成长理论对国家行为层次的研究,是对国家行为层次研究的有益补充;从解决国际关系现实问题的角度,国家行为的需求层次分析可以系统地解释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多样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然这一理论模型在解释国家行为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于国家处于什么样的需求层次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只能依据该国普通民众的普遍需求层次判定,缺乏严密性,希望能有更科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在国家需求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