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风险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2009-04-24

江淮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高等职业教育

史 锋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正经受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的双重风险考验。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迁移能力,适应高度不确定社会的需求。适度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技能性与素质性的关系和专业性与全面性等关系,因此,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实结合,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迁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险社会; 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国作为世界一员,概莫能外,亦经受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的双重风险考验。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迁移能力,适应高度不确定社会的需求。

一、现代风险社会就业不确定性与“职业迁移”

1.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改变传统就业观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①。风险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风险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对中国社会而言,正处于转型时期,表现为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在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总体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变。在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高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各种职业间的联系与竞争使人们就业的选择与再就业机会也越来越不确定,形成一种“职业迁移”的社会现象。所谓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机制的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而保持不变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

风险社会的“职业迁移”改变了传统就业观念。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本质及自发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动荡不安;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使工作遭到分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工作;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动,则使就业难免带有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职业流动性加快;而全球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中国社会同样处于世界风险社会景况难以避免,在面临着许多工业化国家已经得到遏制的传统风险同时更经受着社会加速转型带来的严峻风险考验,从而使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更复杂、更多变。这一切形成合力,促使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职业的迁移性越来越大,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折旧与更新越来越快,因而,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终身性职业时代已不复存在,支撑就业的“一个中心”原则和“从一而终” 传统观产生动摇并得到改变。

2.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高收益机会成本.

现代社会的风险具有双重性。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风险是收益的机会成本,只要有收益,就会有风险,经济学就是研究理性行为人如何以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大的收益。而从哲学的思辨来看,风险既具有消极的一面, 又具有积极的一面。它在附带危险的同时,还预示着机会和希望。从积极的角度来看, 风险社会是一个人们选择余地扩大了的社会。风险的存在警醒人们不能为所欲为, 同时给予人们选择生活、工作和发展的机遇与期望。我们越是要就未来事件作出积极的决策,我们就越需要从风险的角度考虑问题。风险社会的就业不确定性,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高收益机会成本。它在打破传统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而保持不变的模式的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若一味地浅层次地迎合社会的需要,过分注重技能训练,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那么所牺牲的将是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风险本质上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来自对未来事件预期的不确定性,如果把不确定的事件转换为确定的事件,那么自然原来的风险也就消除了。据此,面对风险社会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已不能以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而感到满足和自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素质和全面素质培养已不可或缺。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应帮助学生适应风险社会的变化、适应职业的流动与迁移。

3.现代高风险社会就业形势使“职业迁移”成为人谋生和实现才干的常规化途径

在中国,存在着各种隐性或显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就业压力增大的风险,劳动社会正在走向风险社会。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问题都比较严重,失业变成了个人生活各个阶段中特有的事,并且无法预测。与此同时,在高度风险社会中,就业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可变性和流动性。为了规避风险,人们不再也不能拘泥于一个工作岗位,职业迁移则变成个人生活常有的事,成为人谋生和实现才干的常规化途径。因而,职业迁移成为现代风险社会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明显职业定向性的教育,它要教会的是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然而,在一个复杂多变并充满风险的社会里,当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增长形成合力时,社会职业环境与构成将会呈现出鲜明的动态变革性特征,显然,让一个人为某一特定职业或岗位作好准备是不够的,需要从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出发,在形成某一职业领域有效需求的具体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终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等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重要理念。

二、适度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对关系

风险社会中,当风险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的冲击时,如何回应风险社会的挑战与机遇,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树立风险意识,处理好其发展过程中的若干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1. 实用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人的个性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类型教育,它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求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强调必要的专业知识,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它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既是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原点,更是未来创业与职业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从哲学角度看,岗位技能与专业知识是未来个人能力发展的潜在基础,是个人生存中最重要、最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成分;而未来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个人终身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此,过分单极地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容易形成某种产业性格与职业特征,在专业领域产生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一旦产生经济结构调整或经济周期性变化时,由于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职业市场要求,从而产生结构性的失业或周期性失业。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保证所培养的技能必须与学生未来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技能,所设置课程的内容有足够强度的迁移作用,不仅满足学生即时职业需求,而且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如此才能使学生具备应对未来社会不确定及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

2. 技能性与素质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即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技术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取向。然而,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它不仅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即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某个岗位所必须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情操、职业精神及职业道德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技能与高素质是缺一不可。技能的发挥以素质为基础,素质的高低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技能表现出来,并体现其社会价值。素质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发展又有助于素质的提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不仅要考虑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以及培养什么样专业技能的人才来适应岗位的需求,也要注重一种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渗透;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合乎要求的公民。

风险社会的到来,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要求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人格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季羡林先生说过:“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 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

3. 专业性与全面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岗位(群)为中心、以专业技能为主轴、以胜任职业需要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它强调的是个体职业技能的获得以及岗位的适应,岗位性或曰专业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然而,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学生实施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应用人才”,在这一目标结构中凸现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个专家。”②

在风险社会中,随着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岗位技术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周期变短、更新频率的加快,对职业迁移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而且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才,又要为其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统一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应对未来变化的素质和能力。

三、应对社会风险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的措施

风险社会,面对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素质,注重理实结合、增强实践能力,创设有效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迁移能力,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1、 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教育,而当风险社会造成就业的不确定性及职业迁移现象时,其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不仅应从“产品品种”结构上适应风险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应从“产品功能”上适应风险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要。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根据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引起的职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与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的关键。所谓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一是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拓宽专业面,实行相近专业的结合与融会,淡化专业属性,选择以岗位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突出实用性,增强实效性,二是淡化专业设置的“刚性”,设置柔性专业方向,提高专业设置的弹性和适应度。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上培养适应能力,使得所培养的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专业特长,既具有就业的适应性,又具有职业的迁移性。在高度风险社会中,既可适应即时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亦可应对快速变革的职业环境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素质

面对职业环境的动态变迁性,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适时适需,而专业口径拓宽最终也是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去。

风险社会中,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技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更的复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所能提供的具体职业岗位相匹配,课程结构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要保持一致,而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着重培养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性能力,即成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广泛的迁移能力,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要求出发,重视面向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核心能力、核心技能的适应性、基础性、具有再生潜力的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在形成专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在同一职业群及不同职业群间进行横纵向的职业转换与晋升的能力与素质。

伴随风险社会而来的就业市场的日趋严重竞争,要求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具有基础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经济技术发展要求的高度,融“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进行动态化、开放式、弹性化的设置课程,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的相互渗透,精选基础课程中属于基础性内容,充实专业课程中与专业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增加与专业相关涉及其他岗位课程、边缘化课程及人文素质课程,既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又让学生获得职业再生力及适应未来职业迁移的知识和综合职业发展能力。

3.注重理实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在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满足要职业岗位及其变化的需求。重视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以职业岗位能力及其职业迁移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一方面,打通课程之间、课堂与社会、企业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技术转化及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同时具有长跑和短跑的能力及技能转换能力,从容应对风险环境下就业的不确定性,形成就业的优势,从而真正成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根据劳动力市场规则自主进行择业并自我承担就业风险的主体。

①N.lumann.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M].Berlin:de Gruyter,1993年.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

[1]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江西:职教论坛,2005(05下).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田东平,蔡建中,梅雪松. 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J]. 湖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3).

[6]曾晖,周慧. 全面发展观与能力本位观[J].湖南: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06).

(责任编辑 王 刚)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高等职业教育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煤化工企业外部风险沟通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