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全攻略之有文采篇
2009-04-24唐惠忠
唐惠忠
[考点阐释]
文采,又叫辞采。人们常说,写文章要力求“文质兼美”。质美,指的是内容之美;文美,即文辞之美,也就是“有文采”。中学生作文怎样做到“有文采”呢?首先应明确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思想感情之美才是文采动人的根源;或者说,思想感情是根,文辞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对文采,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关于“有文采”,《考试大纲》的四个评分点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其中的“用词贴切”要求有丰富的词语做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很难写出富有文采的佳作。当然,光有丰富的词语还不够,还得善于运用,使动词、成语和各种修饰语用得“妥帖”而“确切”。“句式灵活”,是指在作文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常见的句式有:(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2)肯定句和否定句;(3)主动句和被动句;(4)长句和短句;(5)整句和散句;(6)常式句和变式句。这些句式的合理运用,对于表情达意大有好处。“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呢?回答是: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指在应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指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指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做到这三点,要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入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内容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自如的境地。“文句有表现力”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即文句情感真挚、哲理丰富、韵味悠长;二是语言形式的形象性,即能通过生动的语句表现事物的状态、性质或人物的言行、思想等。如作家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结尾处写道:“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终日喘着。//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写得多么“平常”和“随意”,却又渗透着作者对鲁迅的几多真情:先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飘然逝去,作者多么希望他真的是在静静地休息啊!先生的逝世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巨大的损失!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启迪我们去追求和奋斗,又能超越时空,在未来的岁月中给后来者以鞭策与鼓舞,他的精神怎么可能止步……像这类辞约而旨丰的语句,就很有表现力。
[写作指导]
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更是让人着迷的,那么,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应妥帖而有魅力。写文章时,要善于选用能反映事物特点的那类词语,做到用词精当,富于变化。贴切地使用词语,一靠平时积累,如果有意识地多存储些词语,作文时就容易用得贴切;二靠推敲锤炼,也就是对意义相近的若干词语进行分寸上的比较和挑选。比如有一篇中学生习作《个性在国人心中飞扬》,开篇第一句为“翻开历史的扉页,我来到虎门前,看到那冲天的硝烟和您掩不住的兴奋”,这里的“扉页”用得不妥当(“扉页”指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可改为“书页”;或者说成“翻开中国近代史的扉页”。在备考中,我们可结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考点的复习,切实使自己达到“用词贴切”的要求。具体应注意:(一)贴切地选用动词。在表达中,使用一般的词语可凭借语言基本功迅速解决;而关键性的词语——像有些动词,需要从适用对象、搭配关系等方面仔细斟酌,有时甚至是反复推敲。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上有一个修改实例:“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闷(—淹—埋)得不能呼吸……”这一句从初稿到改稿,炼词两次。先用“闷”,圈掉;改用“淹”,又涂去;最后定为“埋”——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用“闷”,感情色彩较浓,然而与上文的“血”配合并不紧密;用“淹”,同“血”相配,但跟“层层淤积”不那么贴配。最后选定“埋”,跟“层层淤积”的“血”配合得天衣无缝;同时,用“埋”还点出了革命青年之死给作者的沉重打击。(二)贴切地使用成语及其他短语。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含义丰富。准确运用成语,能获得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比如,推崇毅力用“磨穿铁砚”,写时间之快用“白驹过隙”,述悲痛之极用“椎心泣血”……平时有意识地准备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成语,行文中哪怕准确地用上三五个,就有可能达到“贴切”的目的。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的连用,还可形成整齐和谐美,可以增强情势和气魄。例如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开篇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读来铿锵有力,有悦耳荡心之效。(三)贴切地使用修饰语。要做到“有文采”,使行文准确乃至传神,有时还须选择、锤炼修饰语。比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写道:“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句中的“耳闻目睹”,原写作“亲见”。“亲见”只表示了所看到的,而“耳闻目睹”不仅包括亲眼所见,而且包括了亲耳所闻,国家大事的范围更广了,更能说明“很不少”。这样便于突出“一件小事”对“我”的意义以及在“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四)合理地选用近义词。近义词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词义范围不同(如“事情、事件、事故”,三个词意义范围由大到小);(2)词义轻重不同(如“损坏”与“毁坏”,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3)词义重点不同(如“精细、精致、精巧、精美”,“精细”着重指细密、细致,“精致”着重指别致、新奇,“精巧”着重指巧妙、玲珑,“精美”着重指美好、漂亮);(4)词性不同(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此外,还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的差别等。恰当使用近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千差万别的事物、抒发多种多样的感情。比如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写道:“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连用四个近义词“轻佻、轻松、轻率、轻快”,形容四种不同事物,全都那么贴切,又使语言活泼明快,显示出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又如巴金在散文《二十年前》中这样写道:“我知道以群的死是在他逝世后的一周,知道老舍的‘玉碎却是在他自杀后的一段长时期,知道傅雷的绝笔则是在他辞世后的若干年了。”这里对三个人的“死”用了六个同义词。对人之去世,“死”是通常的表达法,“玉碎”则表露出十分痛惜的情感,“绝笔”不仅有痛惜之情,还十分确切地表达了死者的身份、职业。六个同义词,既准确、精当,又区分不同情况,且字面错综有致。(五)合理地使用文言词语。文言文中不少词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至今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贴切地使用这类词语有利于形成一种典雅之美。请看2008年福建卷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片段:“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地游于世外,参透自然之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必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有你这颗平淡的心在坚守。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污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这几段文字在白话中杂有文言词语,显得凝练、庄重而又不失灵动,带给读者一种心灵的洗礼。(六)合理地使用口语入文。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口语,可以彰显生动、活泼之美。比如2008年江苏卷《好奇心》中的两段文字:“地不大,每逢秋收,奶奶便会背个竹篓下地。我呢,则光着脚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翻翻这个,动动那个。‘呀!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便会俯过身来,摸着我的头说道:‘哦,这是土地公公的孩子,不可伤害它啊!现在的我当然知道那不过是蚯蚓,可那时的我却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地里。想来都好笑。”“奶奶每次对着那口大灶做饭我都会在旁边看,把小脑袋搁在饭桌上问这问那。有一次,我接过奶奶端过来的饭碗时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奶奶你的手怎么这么硬啊?奶奶笑呵呵道:‘这手硬好干活啊!其实那不过是岁月留给您的老茧,而我却在那时也想要有一双和您一样粗糙的大手,好帮您干活。于是我不假思索地说:‘奶奶,等我手硬了我来帮您干活。您愣在那,半晌没说话。”“光着脚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这是土地公公的孩子”、“这手硬好干活啊”等都是口语。通过这些平淡中见“浓郁”的口语,作者唱出了一曲粗朴而醉人的生活短歌,一曲时时荡漾在你我心间的赤子之歌、祖母之歌。读着这样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字,怎不令人备感亲切?总之,掌握丰富的词汇是用词“贴切”的先决条件。怎样运用?无非是对已掌握的词语进行辨析和选择。选择、运用得恰如其分,往往会化腐朽为神奇;如果用词不贴切,那就意味着与“有文采”无缘了。
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率真地、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具体而言,首先是率真而不做作,一任情感抒发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对偶时对偶,需排比时排比。其次是有变化而不呆板,在文气的驱遣下,如行云流水,自然风成。再次是丰富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一句话,当表达进入自由王国时,再也不必去单纯追求句式的变化,而是自由自在地随文而变,由情而生。(一)巧用疑问句和感叹句。议论文、散文中常要用到疑问句和感叹句。优秀的议论文,不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气”,没有气势的语言苍白无力,自然难以震撼人心。在议论文中,疑问句可以提出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可以设疑问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而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使议论充满激情。比如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共用了9个疑问句和44个感叹句,使在场听众无不深受感染。相对于议论文的重说理,散文则重在抒情。散文中用好疑问句和感叹句,能使心理描写更加细腻,感情抒发更为强烈。比如2007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标题就用疑问句设下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显示出作者较高的写作素养;正文中更是连续使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将“我”与列宁、达·芬奇、达尔文、牛顿的成长经历和环境作对比,大大推进了感情的深化与升华。又如2008年湖南卷优秀作文《彼岸花》中的两段文字:“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所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距离,它开启了许多童话和美好。”先是连用疑问句发问,进而推出“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观点鲜明,情趣顿生。(二)综合运用长、短、整、散句。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常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层次也比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和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句也是各有长处。整句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形式比较整齐,音节比较匀称,具有强调语义、加强语势的作用;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中学生写文章,当然要以短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短句、散句就难免单调,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把两者融合起来,可使语言表达挥洒自如。比如张彦金《距离产生美》片断:“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作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这段文字参差错落,既有流畅的旋律,又有铿锵的节奏。又如2008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他们》中的文段:“农民的存在,有如泥土般平凡、朴实、无私、奉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钻石耀眼,但因其苛刻的生存条件,注定只能成为富人身上的点缀,而泥土从未挑剔自身的生存环境,无论是肥沃的平原,抑或贫瘠的山巅,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生命。农民生来就是土地的儿子,在土地上生长,为土地奉献一生。他们终日穿梭于田地间,撒下希望的种子。流下的汗水滋润了作物,踏过的足迹坚实了农田。当绿油油的秧苗悄悄拔起了尖,他们的脸上便漾起了笑;当金灿灿的麦子饱满得坠弯了腰,他们的快乐洋溢整片土地。是苦是累,是脏是臭,他们从未抱怨,只是敞开他们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付出着。”作者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泥土”作为线索,以审美的眼光,歌颂了农民具有泥土般的平凡而朴实的美,用词典雅贴切,行文整散结合,读来气势贯通。(三)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就是按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变式句则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变式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句内成分的倒装,二是正句和偏句倒装(比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变式句用得好,能取得常式句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这样一笔:“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写水生嫂的问话,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就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当然,如非特殊需要,变式句不宜多用,毕竟我们说话和听话还是以常式句为主。(四)表达时还要注意节奏。古人作文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这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虽说现代语体文没有必要像文言文那样严格,但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好的文章要“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响”,“让人家愿意念,也愿意听”,所以至少要讲究一些节奏。如果有了节奏感,文采也就氤氲其中了。比如《距离产生美》片段:“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虽然这段文字的最后一个字在平仄上并不谐调,但读起来却有节奏感;若把“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一句提至最前边,就失去了这种效果——这是句式的长短决定了句子的节奏。
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语言表达文采斐然。运用修辞手法,特别要注意:(一)排比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无论是哪种文体,大量而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坂,读来神盈气足。近几年高考中有不少佳作,都注意用好排比句,有的甚至全篇缀满排比,给人以一种力扛千钧、风卷残云之感。例如2008年福建卷优秀作文《女孩的成长滋味多》片断:“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走出地平线,亭亭玉立在澄澈的海面,沾着雾气,漾着柔波;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刚刚绽放的百合,缓缓扬起嘴角的笑,乖巧地含着小巧的下巴,带点稚气,透着娇媚;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透着灵气的小公主,轻跳着扯出裙角的顽皮,爱扮可爱的鬼脸,有些调皮,有些任性……我也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从小娃娃起,跌跌撞撞地成长为大姑娘。女孩的成长很奇妙,女孩的成长滋味多。”这里摘选的是文章开头部分,一组排比句,兼以比喻修辞,笔调轻松,情感率真。这样的文笔,充分体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二)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优秀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片断:“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文章用“四季”命题,以“四季”开头,多角度地对“忘记和铭记”进行咏叹与遐想、感悟与沉思,通过富有文采的比喻句,化虚为实,充分展示了“忘记和铭记”的丰富意蕴,凝练的文字、生动的形象,令人心悦诚服。在这里,作者打开思维的“闸门”,一股清新的创新的活水汩汩流出,真是极具情韵。(三)拟人是使文章鲜活的重要手段。拟人,浸透着人的情怀,是人的思想向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的真诚辐射。它可以用来写景状物,使景物更为形象;可以表述哲理,使哲理与情思相融合;还可以反映人的现代意识。比如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这样描写阴山:“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用“一座青铜的屏风”来形容阴山的屏障作用,非常恰当,既有厚实巍然的感觉,又有古老庄重的意味。同时,连用“拖”、“躺”、“沐”等拟人化的动词,化静为动,静中有动,就把阴山刻画得恬美而有生气,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如张晓风《春之怀古》中的一段文字:“春天必然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作家以拟人手法把春天的到来摹写得有形、有声、有色,使春天会笑、会唱、会行走,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之图。(四)借用名句使文章神采飞扬。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作文能否具有深厚的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对民族文化借鉴、吸收的多少。如能合理借用名言警句,文章会显得很有文学味。借用名句一般是直接引用。大多引在首尾,揭示或深化主旨。引在开头的如2008年湖南卷优秀作文《此情可待成追忆》:“‘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史铁生如是说。//人生漫漫长途中,有多少次,我们置身其中,却往往忽略其所在?友情、亲情,还有我们这几万个日子,无不在忽略中远离;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对史铁生言论的引用,既恰当地开启了下文的回忆,又饶有意味,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阅读面和思维的灵活性,绝非死读书者所能为。引在文末的如2006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无悔的飞翔》:“泰戈尔曾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经飞过。是呀,只要我们曾经认真地飞过,即使没有到达终点,即使摔倒了、跌落了,又有什么后悔的呢?”面对“乌鸦学老鹰抓羊”的新材料作文,这位考生想到了海子——一个为诗而生的脱俗的精灵。他充分发挥熟读海子的优势,围绕材料寓意倾吐心声,情动于中地赞扬诗人“在飞往理想的旅途中,你全力地飞着,不在乎是否能到达终点,只是一个劲儿地付出,不懈地努力”。结尾处引用泰戈尔的名言,可谓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借用名言的第二种情况是改写名句(即对名句加以化用或改造),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比如2007年吉林考生《秋实》一文的结尾写道:“‘生命诚可贵,感恩价更高。学会感恩,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所必修的一课。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都成为那低头沉思‘我是怎样成熟的的秋实吧!”又如2008年湖南卷满分作文《此情可待成追忆》,文中写道:“平庸是可怕的,无知更会令人痛心,为什么一定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明天,我们要这样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所幸当时不惘然!”作者结合自己熟悉的歌词,在乐曲中逐渐打开记忆的闸门:先用一曲《同桌的你》,带出高中生活中诗化的细节,状写了学习生活匆匆而过的“残酷”;再引满文军的歌词,牵出对母亲深沉的回忆,字里行间洋溢着几分歉疚。“同学散了,亲人老了,七千多个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于是“为什么一定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主题,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所幸当时不惘然”的巧妙化用中变得格外动人。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凡考场成功作文,都拥有魅力非凡的语言。一个好主题,一个好素材,一个好角度,若没有语言表达来体现,一切终究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对于阅卷教师来说,有表现力的文句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所以,日常的作文训练,一定不能放松对文句的锤炼,要练就独具个性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语言的羽毛给你的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让“文句有表现力”,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精心遣用词语。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鲜明有味、新颖脱俗,应尽可能选用那些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比如:“低垂的天幕压迫着我的胸口,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作者以“撕裂”一词毕现苦闷无助、失落伤痛的情绪,仿佛心叶正被一点点地撕扯开来,流淌出殷红的血。这个句子动人的表达效果,仰仗于动词的灵巧运用。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绘荷叶、荷花与荷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叶、荷花、荷香在“田田”、“亭亭”、“袅娜”、“渺茫”等形容词的装扮下,真可谓绝美动人。(二)注重新奇组装。组装是一种创新过程,其方式多种多样:(1)错位搭配。例如:“一道道幽怨的眼神凝成丝线,织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本句中“眼神”可以“凝成丝,织成网”,还能“网住”“班主任的脚步”。这样临时的错位搭配,使句子情韵醇厚。(2)巧用熟语。例如:“美国之所以多年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立马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作者把“被窝”、“热水袋”、“灌冷风”等日常生活用语,转用在分析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3)移用术语。例如:“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同桌不慎侵入自己的‘领土,爆发了‘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间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上例将“三八线”、“自卫反击战”等军事、政治术语运用于同桌之间,诙谐风趣,绽露出全新的格调。(三)力求摹形绘色。描写事物的语言要具体、形象,叙事写人应避免使用抽象的字眼,尽量选用图画般鲜明的语句。例如说成“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就像很好的事情再作改动”,就比较抽象;而莎士比亚写成“替精炼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就是色彩鲜明的“图画”。描绘景物时,则应讲究色彩的组合、映衬,使作品产生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构成色调和谐、意境开阔的画面,充满对春天的憧憬。除了通过色彩的映衬关系来绘景,还可抓住色彩的连锁反应展开描写。比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有这么几句:“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作家依据色彩的连锁关系,烘托出一派红光四射、奇异辉煌的世界,景色中洋溢着动态的美感。(四)力求含蓄蕴藉。含蓄的语句,用于开头、结尾或其他关节处,或起笔脱俗,或收束有味,凝聚文章的精神,点题明旨,令人遐思迩想。比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的图图主教,在一次基督仪式上曾说:“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我们就闭目祈祷。待我们睁开眼睛一看,我们手里有《圣经》,而土地都到他们手里去了。”此句揭露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占非洲的罪恶,一下子便撩开了侵略者虚伪的面纱。再如下面四个例句:“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如舞台上没有纯粹的喜剧”;“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看客顶礼膜拜,祈祷的是来生的幸福;熙熙攘攘的人群,争取的是今天的富足。可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想要太多,却失落了最珍贵的心情”。这些警策性的话语,于形象中蕴涵哲思,含英咀华,如嚼橄榄。试想,阅卷老师看到有如此成熟思想的文字,怎能不为之动情呢?(五)力求风趣活泼。语句风趣,能使文章不觉呆滞,具备特有的情调。请看沙叶新《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的节选:“西方人将狗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美国前第一夫人是希拉里,美国的第一狗是BUDDY,这是一条小猎犬。BUDDY意译是伙伴的意思,音译可译为‘把兄弟的‘把弟,音意兼顾,译得极妙。克林顿将狗叫做‘把弟,那克林顿自己就是‘把兄了。总统和狗称兄道弟,说明西方的狗不但享有充分的狗权,也享有人权。所以对中国动物的各阶级分析,不适合西方,国情不一样哟。”作者巧妙借助音译、意译,使克林顿做了狗的“把兄”,说西方的狗“享有充分的狗权,也享有人权”,幽默诙谐,意味深长。再如下面一组例句:“‘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哎!‘小广播大声宣布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严厉的批评”;“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灯红酒绿。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一族;睁眼闭眼,都是琳琅满目的红绿指数。生活节奏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加快,再加快”;“酒店的饭,让我想到了‘猪生得意须尽欢;而民工们剩余的饭菜,则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因为,民工们饭里有小石子,硌碎了我两颗猪牙,让我痛惜不已”。以上文句,于机智幽默中蕴含一丝“叛逆”,却又洋溢着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庄谐之间,个性尽显”。考场作文中,我们也应打破死板乏味的语言套路,争取以独创的词语、句式把作文写得绚丽生辉、灵动活泼。(六)整篇文章形成个性化的风格。部分出类拔萃的考生,文字表达不但基本功好,而且善于调控文气、文势,善于不拘一格地修辞,善于举重若轻、以一当十。他们的作文,处处显示出内在的文采,语言或简明老到,或诗意浓郁。阅读此类佳作,如品香茗,如饮醇酒,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如2008年重庆卷夺魁作文《在自然中生活(舒爽清晨)》,即以诗化的表达见长。请品读此文节选:“走进这片自然天地,脚踩在片片磐石上,听那溪流潺潺、泉水叮咚;看着溪水与小石共舞,激起阵阵浪花,飞珠溅玉,似玛瑙、如水晶,形成一个恍惚迷离、令人如醉如痴的世界。这水,宁静了我的心,怡悦着我的情,让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停在岸边的湿地,静静地吮吸甘露琼浆。我轻轻地靠近她,她飞起、飞去,和我捉起了迷藏。突然间,一群蝴蝶飞来又飞去,飞向花丛。美丽的花儿,邀来了五彩斑斓的小精灵,花的海洋顿时热闹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花儿和蝶儿嬉戏着,打闹着,撩拨得我不能自已,于是融入其中,与花蝶共舞。//我摆脱花蝶的‘纠缠,又来到了葱绿的桑树林中。蚕儿正在吐丝,把丝狠狠地缠在自己身上,盼望着化蛹成蝶;一只小蜜蜂撞在了八卦形的蜘蛛网上,用力地挣扎着,蜘蛛不慌不忙地想着怎样享受这顿美餐;树上的鸟儿,双双对对,千般媚态,万种柔情,旁若无人地极力向对方展示;还有那岩石上的竹子,负势竞上,挺拔无比,直插云天;还有那些苍松古柏,如耄耋老翁,讲述着远古的传说……//在这样一个大自然的美丽所在,徜徉其中,观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我醉了,醉心于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热闹;醉心于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醉心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超脱……我在想,自然界的万类霜天,热闹也好,静寂也罢;美丽也好,险恶也罢,都以大自然圈定的生存法则存在着,都以自己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而人类呢,特别是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人们,追名逐利,钩心斗角,活得够累的。我们真应该走入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自己受污染的心灵得以净化。”文章由对自然境界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生社会的议论、感悟,脉络清晰,文势贯通。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意境芬芳,使人怡情悦性;感悟哲理,如暮鼓晨钟。像这样的佳作,可谓考场作文中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当然,语言上的功夫不是靠突击就能达到的,它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实践中花大力气,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考场佳作]
缤纷成就和谐
2008年福建一考生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者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纭。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我,成就真正的和谐。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井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钦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
——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
[点评]该考生由三人喜欢不同口味的饮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缤纷成就和谐”,然后从“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我,成就真正的和谐”、“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三个层面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富有思辨性。文中所引的自然界的缤纷色彩、红楼儿女的众相纷纭、春秋战国的文化盛宴及蔡元培先生的名言等,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尤其是“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几句,优美的修饰语全出自中学教材的古诗文,读后令人叫绝。
[新题演练]
人的心灵是棵树,一棵会开花的树。从你走进这个世界,走进茫茫人海,从你第一次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生根、发芽,悄悄地长出绿叶,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的绿阴。
当你快乐,当你迷惘,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绮丽发出赞叹,当你被人间的温情深深感动,当你对世间的冷漠愤怒地呼喊,当你的灵魂受到震撼的时候,不管这震撼是强烈还是微弱,这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开放的时候。
请以“心灵是棵会开花的树”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刻不是最好的春天?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与欣赏的心,即使是在人生无寸草之处行走,也会有那美丽神奇的一瞥。所以,正当生命的黄金岁月,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上花儿。
【参考立意】愿我们的心灵悄悄开花,愿我们的世界是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