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展语文课堂的四种途径

2009-04-24王章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先帝诸葛亮名人

物理变化中,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是金,据说28克金可以延展至65公里长,一两黄金,压成金箔可覆盖两个篮球场,读后真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当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建构以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等为核心的“大语文”观,是有道理的,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那么,建构“大语文”观的理念,延展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就变得迫切而有意义。延展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解决。

导入性延展。开课前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文气氛,更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点的延展来丰富课堂内容。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整理如下: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

生: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还知道我们孙家还有哪些名人?

生: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生:孙武,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生:还有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师:是啊!咱孙家出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等。每次提到他们,我心里特别自豪。你们家都有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我叫姚无霜,姚明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现在在美国的NBA打球。

生:我姓王,我们这个家族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呢?

生:伟大的人。(众笑)

生:普通的人。

生:老百姓,一般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

看似朋友间的聊天,无拘无束地聊,快快乐乐地侃,却聊得实用,侃得有趣。毫无雕琢之感,让人不经意间想起“大雪无痕”,要达到如此境界真得下一番苦功夫。从孙双金老师身上,我们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得精心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孙双金老师选择了“孙悟空”这一学生特别喜欢的形象,又巧妙地把话题导入孙家祖先名人,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和自家名人。聊着,侃着,学生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也消失了;第二,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相连。当我们听学生谈到名人产生于普通人之中,由名人延展到普通人之时,不禁会问:孙双金老师有何用意?往下一听,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导入新课。孙老师的导入性延展,透出学识,透出睿智,透出大气,浑然天成,妙哉,妙哉!

整体性延展。于漪老师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又怎能学得好呢?”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教师只有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而语文教学中整体性延展,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延展,扩大文本解读的外延。

《春》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意境优美、色彩明丽、语言质朴、凝练。一位教师在教学《春》这一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为课文配乐,教师先作引导:不同的描写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可以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同学们认真研究文中的几幅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设想一下用什么乐器来表现最为合适。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策划,学生们为“春草图”配上了平稳舒缓的芦笙;为“春花图”配上了急缓有致的古筝;为“春雨图”配上悠远宁静的柳笛;为“迎春图”配上热情奔放的唢呐。通过配乐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春》这一课的内在韵律与张弛有度的艺术,既检验了教学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自然地延展到生活中去,延展到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语文教学中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文本的深刻含义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倘若一点点剖析给学生听,又剥夺了学生动脑的机会,达不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如果树立起一个参照物与之作比较,那就会立刻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甚至不教而自通。因此,整体性延展的原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为学生搭建主体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和体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的延展,从而使他们深刻体味文章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表达自己阅读文章的独特感受。

探究性延展。“大语文”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文本的解读更不是一蹴而就,这就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延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元化阅读延展探究空间,培养创新思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由于个人知识层次和人生阅历的不同,往往呈现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兼顾这种差异,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并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桥之美》一文后,我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茅以升写《中国石拱桥》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吴冠中写《桥之美》着眼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的理解是多方位的:有的说,桥除了实用,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说,生活周围就有美,就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有的说,我们应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万物……这种多元化的阅读理解促使学生另辟蹊径,求取新解,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进行探究性阅读。新课标阅读教学强调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

如教学《信客》一文后,可设问: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学完胡适《我的母亲》后,可设问:试对胡适母亲的教子方式作点评论;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参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设想你置身此地情景。这些问题的探究,势必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设置探究性问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使其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延展到自我体验,以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迁移性延展。语文课要就课文教语文,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迁移延展,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而迁移性延展一般是指由课内到课外的延展。

如学习《出师表》时,大多数学生只理解了表面文字的一层意思,即诸葛亮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表达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其实,此“表”还有更隐秘、更深刻的含义。如何让学生理解语言以外的深意呢?

于是,我采用对比方法,来激发学生思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刘禅把诸葛亮称为相父,他对诸葛亮的身世应该十分清楚,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在“表”里啰嗦呢?学生一听,便来了精神。有的学生讲“诸葛亮是想告诉刘禅,我是为了先帝,为了你刘家天下在奔波,你作为君主,更应该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希望刘禅能信任他,他不厌其烦的告诉刘禅‘我和先帝是同患难的生死之交,希望你能像先帝那样相信我,既然先帝把你托付给我,我决不会有非分之想”……许多同学都能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和多位同学的补充之后,形成了最终的共识:当年先帝三顾茅庐、枉驾求贤,连我这个只想苟全性命的农夫也甘心为他奔走效劳,你千万不能忘了“亲贤臣,远小人”这个安国定邦的根本,不能失去先帝那种胸怀和品格!通过曲、直两层意思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当然,追寻延展的语文课堂,应遵从于语文学习的规律,不要把语文课堂设计当成简单的罗列,课内外知识的牵强对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延展还应考虑如何为达成语文学科的目标服务,其根本是服务于语文教学;应考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内涵的融合;应考虑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延展的重中之重。否则,课堂的延展则是无源之水。

教师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积累、运用,课内外知识衔接相得益彰,学生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课堂延展才能为课堂内容锦上添花。

王章材,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本文编校:高述新

猜你喜欢

先帝诸葛亮名人
诸葛亮喂鸡求学
名人摔跤后
河南省中考真题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书画名人汇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隆中决策
书画名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