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
2009-04-23向晋辉裴跃进贾红桃
向晋辉 裴跃进 贾红桃
在高等教育中,无论是学年制、学分制或者其他教学管理制度,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因此,课程的质量、结构及数量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系统对课程建设的重视,“课程资源”这个概念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常见的定义有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指附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基础
尽管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着相似的见解,即一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事物和条件,与学习有所联系并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资源,都属于课程资源。学者们对课程资源的范畴也进行了探讨,但无论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或者物质课程资源与精神课程资源,都难以涵盖所有的资源类型。加之各种课程资源之间本身存在着交叉、融合,更是无法完全分割开来。比如现实中的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了上述的两种功能,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网络、人力和环境资源等,它们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再如,无论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都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范畴,如果单单根据某一种分类去思考课程建设的策略,难免会存在偏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等。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是制订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课件制作)、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实践、课程资源上网及完善维护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程资源内容的网络化建设及精品课程的网络化评审。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使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起到更好的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并对其他课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由此可见,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必须实现以网络为载体,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其他非精品课程起到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专门就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建设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将精品课程的这一特点与课程资源的广阔范畴相联系,笔者认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从符合网络化需求的资源人手去思考优化策略。
二、精品课程资源筛选的优化策略
从资源的形式来讲,由于精品课程资源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所以在筛选资源时应当把重点放在能够以网络为载体的资源上。相对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往往无法直接放到网络上,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教具、实验仪器等工具设备。因此,在筛选精品课程资源时,第一步应加强对素材性课程资源加建设。在完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第二步是运用媒体技术再开发有关的将某些条件性课程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如将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化资源制作成CA3或PDF格式的文件,对某课程内容链接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运用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制作成视频文件,将实验操作步骤制作成FLASH格式文件,等等。
从资源的内容来讲,在筛选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汇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精品课程资源应代表着国内同类课程资源的最高水平,承担精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应当是在该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保证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当将重心放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资源中筛选出体现课程特色和教师理念的内容上。另外,还应在同类资源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使用权威的教材,列举经典的案例等,应避免资源在多个网站上的重复建设,使精品课程资源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教师资源的优化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只是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学生。而在建设精品课程时,教师首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然后才是实施者。勿庸置疑,教师资源是精品课程资源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而要使教师在建设过程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可通过多元、多级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
首先,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改变把教材、书本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阔的,将视野拓宽到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上,使精品课程资源贴近生活、符合现实。同时,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学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
其次,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由于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将课程资源转化、制作成电子素材的技能。目前,不少高校采取的是精品课程资源的筛选者和实施者与制作者分工合作的方式,即承担某门精品课程的教师负责确定课程资源的内容,如大纲、教案、讲义等,然后交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资源的上网。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技术人员往往是这门课程的门外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制作出来的网络素材难以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容易出错。因此,任课教师应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制作能力,尽可能地使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相符。
四、学生资源的优化策略
从新的课程资源观来看,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任何课程的开发者都不能抛开这一基本资源。由于精品课程面向全国免费开放,受众广泛且层次复杂,对于课程
内容的需要也各有不同,这就对精品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应具有最大程度的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选取素材时还应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特点,将课程资源进行分层归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另外,建设者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应设计可供学生反馈的平台,使学生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到课程活动之中,既能为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也可在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起到借鉴、启发的作用。
无论是加强教师作用还是开发学生资源,其实都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建设策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除了教师和学生,文化界、科学界、艺术界的学者、大师以及学有专长的社会名人,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只不过这一部分人力资源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而是将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贡献出来,进而转化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五、信息技术的优化策略
网站是精品课程资源实现示范、辐射作用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效果。精品课程的资源一般分为:多媒体素材库、cAI课件、课程教案、教学大纲、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库、试题考试库等,其中多媒体素材包含了多种媒体信息,如:图片、动画、视频等。要使丰富多样的资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有机整合、准确链接,这就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资源容量大、种类多、有交叉的特点,设计出条理清晰、操作简便的界面。
另外,人机交互是精品课程内容呈现和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常用的互动方式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聊天室、讨论区、教师信箱、疑难解答、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结果分析、虚拟实验等,这就要求网站必须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保障网站有成熟的平台来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载以及在线交流。
本文以精品课程资源特殊的示范价值和传播形式为切入点,从课程资源的筛选、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信息技术四个方面讨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实际上这四个方面的策略并非完全独立、分别进行,而是互为条件、相互融合的。如,教师在开发精品课程资源时,会使用到符合精品课程特点的筛选策略,被筛选出来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生发生交互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改进、扩充,而精品课程网站的完善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另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涉及的问题远不止本文探讨的这四个方面,今后还应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种类资源的优化思路,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