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

2009-04-23万志全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理想美的校园

万志全

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和谐校园中如何开展审美理想教育,审美理想教育包含哪些内容,落实审美理想教育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建设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和谐校园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与探讨。

一、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制订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策略:“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大学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和受益人,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现状决定了采取相应思想教育措施与行动的紧迫性。袁济喜认为,当代美育在审美人格构建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的价值观,另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对于人格与个性的提升。由此看来,审美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环。

审美理想既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历史积淀,又是对美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向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人类对美好现实和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鼓舞着人们按审美规律有目的地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理想教育与审美理想相结合会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总是把自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判断和审美理想统一在一起进行,这里面包含着对有价值的、善的、美好的生活追求,并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审美理想的召唤下,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并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三、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审美理想是人们所期待、崇敬和追求的最高文化境界,是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包括:(1)对美的形式的追求;(2)对美的生活的追求;(3)对校园之美的追求;(4)对家庭和社会之美的追求;(5)对人格之美的追求。

首先是对美的形式的追求。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色彩、形体、声音”等方面的美有所欣赏和感受。比如“对美的色彩的追求”表现在对各种颜色的鲜花的喜爱,对五颜六色的服饰的痴迷等等;“对美的形体的追求”表现为对物体的比例、对称、曲线乃至黄金分割律的天然爱好等等;“对美的声音的追求”表现为爱听美丽动人的音乐,用各种美妙的音乐做自己手机的铃声,喜欢说话有磁性的嗓音等等。当然,在这些对美的形式的追求过程中,也暗含着除“单纯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味、多样统一”的普遍审美判断标准之外的“生活气息美、活泼动感美、优雅气质美、形式超越美”,这些内涵体现着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生动理解和感受。

其次是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大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挑选适合自己的时装,乐于在网络时代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传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希望自己有健美的形体、高雅的举止。他们一般都对艺术有特殊的偏爱,在学习之余喜欢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参观展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尝试着进行美的生活的创造,比如把宿舍布置得清洁整齐,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精美的插花,在教室的墙上张挂漂亮的摄影作品和书法名画等艺术品。

再次是对校园之美的追求。校园之美既指具体校园环境的美丽,也指校园文化氛围之美,还指无形的学校精神之美。“校园环境之美”主要体现在校园风景的优雅美丽、各类建筑的古朴新颖、校园造型的别出心裁、人文景观的搭配得当。“校园文化氛围之美”主要体现为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开放自由、校园文化能表现大学生们的青春热情等方面。“学校精神之美”体现为学校处处以学生为主人,一切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服务,鼓励学生顽强拼搏、富于创造性地学习与生活,老师们言行举止洒脱儒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理想与社会信念。

然后是对社会和家庭之美的追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和睦的家庭能给他带来无限的温馨,一个有道德的家庭能培育他的纯洁与高尚,一个举止高雅的家庭能锻造他的气质风度,而一个争吵破裂的家庭会带给他身心的无比痛苦,一个堕落败坏的家庭只会给他走向犯罪的深渊埋下定时炸弹,一个庸俗无聊的家庭会把他熏染得面目全非。社会之美主要包括社会制度之美、社会公德之美、公民精神面貌之美、环境气候之美等,大学生对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如果社会面貌恶俗不堪,大学生们就没有了追求美好高尚的可靠精神保障;如果社会面貌和谐美丽,则大学生们会觉得其理想与奉献皆有实现的价值意义与可能性。因此,小到家庭环境,大到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大学生审美理想信念的外部气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审美精神基础。

最后是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大学生的人格之美主要内容包括:(1)美的日常心情,即有美好的生活态度,能开朗、愉快、幽默地过好每一天;(2)美的惯常心态,即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调控自己;(3)美的交往能力,即有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交往能力,能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并与他人和睦相处,思想与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4)美的生活情趣,即有高雅的审美情趣,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审美思潮的侵蚀,有辨别美丑的判断能力,自觉地创造美好的生活;(5)美的理想信念,即能为高尚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终生,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都能勇敢地面对,最终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信念。

四、如何服务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要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美化校园、设置审美娱乐设施、设立审美理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各项竞赛评比标准、制订奖惩措施、建立舆论监督机构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必须和校园环境的美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白天在教室的时间比较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和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比如音乐课堂上播放的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以通过相关讲解来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而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以通过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服务,营造审美理想教育的良好氛围,包括各级管理机构及其领导率先示范、教师随机良性诱导、学生互查互助等联通一体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时代主旋律的宣传,用审美理想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要在校园中形成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审美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精神,引燃每一位大学生的审美理想火花,让他们勇敢地开创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理想美的校园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