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梦的彩鸢

2009-04-23冯新生

环球慈善 2009年4期
关键词:曹氏纸鸢黄叶

冯新生

一只风筝,一只极普通的风筝或是一只极讲究的风筝,都像是人们追寻的一个彩梦;一片摇曳在朗空中的情怀;一段随命运之丝上下牵动、随东风起伏不定的因果。

雪芹的风筝,早在数百年前的除夕夜就坠落了。那个冬夜好冷好冷:北风凛冽如剑,寒山的枯枝尤显得凄冷孤寂。偶见那只在呼啸中折翅的残鸢斜挂于斯,以簌簌的低吟,向寥落的来者泣诉着鲜为人知的西山旧事。

那件旧事也发生在冬夜,是乾隆年间的一个冬夜。在从军时伤足致残的生意人于是廉来到西山。他经营的冥衣铺生意困顿、生活无望,所以要在这萧索的寒林里了却残生。然而,从前门大栅栏蹒跚走到山脚下,已是行人渐多的黎明时分,想自杀也成了件难事。在彷徨中,他忽然想起了在香山脚下居住的故友曹雪芹,于是,他呻吟着,走入了黄叶村。

经常为村中贫苦百姓义诊、常以扎制玩具送给孩子玩耍为乐的曹雪芹听完朋友的泣诉,为朋友指点了条活路:“京城有个公子酷爱风筝,曾购一而掷千金,你何不做些风筝试卖一下?”接着,曹雪芹给于是廉扎制了几只纸鸢,又向近邻借了些银子,一同送给了他,临别,雪芹反复叮咛:“今后千万不要提这风筝是我做的。”

不久,北京前门大栅栏的于家冥衣铺在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开始展卖各种风筝,生意渐入佳境。为答谢曹公,他骑驴二入黄叶村,在酒桌上向雪芹提出了希望:“何不为那些既穷且残的人们写一本扎制风筝的书?”雪芹当时慨然允诺,不久后便著书8卷,结集取名为《废艺斋集稿》,其中之一便是当今风筝界奉为珍册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乾隆朝的如意馆(近似今天的文联)有位上书房行走名叫董邦达,当他看完《废艺斋集稿》后,感慨万分,他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曹子雪芹,悯度疾无告之穷民,不忍生望,转乎汤壑之中……”

阅《红楼梦》,见到三次风筝放飞的情节,心底漾起悲凉与空落。

第一次是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了一幅画和一首诗,“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作泣涕之状。有两句诗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浪舟渐远,一线牵情,无奈海风雄劲,纸鸢又岂能持久相随?才智超群的探春,最终陷于生不逢时的悲戚中。书中第二次出现风筝仍是暗喻探春的命运,那是她自制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东风,显露了多么温馨的阳春情怀!而“游丝无力”,后面的一个“断”字,令那些被春风吹得遍体酥软的读者陡然打了一个寒噤。风筝第三次在书里出现时,表现得很具体,宝玉、探春、宝琴等人在吟柳絮诗时,“帘外丫环嚷道:‘一个大蝴蝶的风筝挂在树梢上了!”于是俊男靓女们便议论起各种风筝,计有“大鱼”、“软翅凤凰”、“美人”、“红蝙蝠”等。本是激情洋溢的画面,雪芹先生却笔锋一转,以宝玉剪断几种风筝的引线为结局,忽使色调暗淡下来,尤其黛玉的一句:“我的风筝也放去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把放风筝的“放”字,铺叙得十分透彻。把黛玉的命运,暗示得十分真切。多么形象的“盛筵必散”的诠释!

我每看到这里,总不自觉地遥感苍穹,默送那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于云层间的风筝,但愿它飘到永无游丝羁绊的仙境……

想雪芹先生扎制精美纸鸢,不只为济人危难、以字画换酒、寂寞时独眺晚霞,还把老子那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感悟得好透彻,实在令我辈汗颜仰叹。

那日我走出京西香山脚下的黄叶村,便与文友——曹雪芹纪念馆馆长一同去寻访曹氏风筝的传承者。那是一家由稻浪、林涛、湖泊围绕的农家小院,一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庄户人家。两畦青菜、几行瓜架、朝鸣夜吠、春花秋果,好悠闲好平静的日子。

这里居住着曹氏风筝的传人。第三代传人年方弱冠,却谈吐不凡。早在2001年时,已将曹氏风筝放飞在以色列风筝节赛场的上空。2002年,他制作的精品,又在全国工美风筝装饰大赛上荣获第三名。2008年3月,为了增进国际交流,他前往希腊的雅典参加风筝放飞及展览活动,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近年,为延伸曹雪芹的善举,曹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向家境困难者免费传授风筝制作技法,让升扬的彩鸢带去一份深情祝福。现今,到京城观光的一些旅游者,临回国时,总忘不了到这个小院转转,选购几只曹氏风筝,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曹氏风筝的传人对我说,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共介绍了四十三种技法。最富代表性的是拟人化扎燕和脱胎技法,这也是其他风筝流派所不能及的。把人的性别、年龄、服饰、神态、表情、体形与轻盈的扎燕风筝融会贯通,以“门子”的宽度、“膀条”的比例区别于不同年龄段的燕子,大概源于雪芹先生的灵感和情感。说着他拿起了一只5:1的雏燕:头大、四肢粗短,双目稚憨可爱,口呈嗷嗷待哺的形状。我看到的哪里是一只小燕,分明是不满周岁的幼儿!然而,再用欣赏风筝的目光细看,它又变回以雏燕为造型的工艺风筝。再看7:1的扎燕,四肢健美、目光成熟、服色深沉、双爪蓄势待发,这是一位“成熟的男子”,我与“他”或许同龄,赏读它,彼此的情感更易融通。最蕴意味的莫过于“比翼燕”:两侧的牡丹并蒂喻示着富贵同心结连理,也表明燕子交欢的最佳时刻恰是牡丹绽放的时节。此图也是根据曹公《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技法扎制,纸鸢虽轻,却承载了一位文化奇人对人间的美好憧憬。风筝扎制四法中的“放”,可检验其他三法的工艺水准。曹氏风筝在放飞时,厉隼雄劲、彩蝶翩然、美人绰约、鱼龙腾舞……加上琴鼓弦哨,往往把放飞者的醉感升扬在九霄外。

当我看到艺人们把棉纸撕成绒絮状,再模拟飞禽的形态制成了活灵活现的风筝时,又不自觉地想起雪芹先生:纸鸢经脱胎后,飘摇在风云之间,那么先生“脱胎”后,该逍遥于何方呢?

充溢着红楼情调的雨轩;山水相依、古槐老屋的黄叶村;彩鸢扶摇直上的农家院……人们在那里沉思,人们在那里仰叹,人们在不停地问着早春的风和暮秋的雨:一位从不想“邀众赏”的文化人为什么生前穷困潦倒,孤寂无助,身后却留给了人们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莫非世间不够空远,是非繁杂,难容玉洁冰清、放浪形骸的灵性?

白云无语,秋野无语,或许只有那寻梦的、不知何日飘落到天尽头的风筝,方可解释天下共有几多愁,高处是否能胜寒!

猜你喜欢

曹氏纸鸢黄叶
茄子黄叶“因”不同 防治方法大不同
趁着海风放纸鸢
忙趁秋风放纸鸢
黄叶片片步深秋
皇帝迎娶已婚女
默默黄叶迎初秋
“崔黄叶”趣话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春暖花开放纸鸢
张 勋:被夫人封『平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