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与农村社会秩序的思考
2009-04-23刘士宣
刘士宣
摘要介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秩序;成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96-02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逐渐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农民增收形势严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困难的“爬坡”阶段。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导致农村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地
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事件增加,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已经或正在波及到城市,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1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的成因
(1)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矛盾是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的首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离、工农分离的政策,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开来,固化了二元经济格局。对农民长达50多年的制度歧视与盘剥,导致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严重不良后果。下面通过一组数字对比来分析该问题:一是从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城乡所得到的支持严重失衡。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国家发行了5 100多亿的长期国债,安排国债项目8 600项,投资总规模达到2.4万亿元,这历史上罕见的大投资,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解困以及机场、高速公路等项目上,真正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资金,却实在少得可怜。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2003年3月24日提拱的数据表明:2002年各级财政对于农业的开支大概是2 080亿元,共占了整个财政开支的11%多一点,而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二是从金融资源分配体制来看,自1997年以来,四大商业银行就纷纷撤销其县以下分支机构,不再对县及县以下区域发放贷款,仅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苦苦支撑,其作用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相反,在农村广泛分布的邮政储蓄系统,由于只存不贷,将宝贵的农村资金转移输送到城市中去,使得农村经济大面积缺少资金。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6∶1,基尼系数之大超越了国际警戒线。通过阅读这些冰冷的数字,不难看出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源于向城市既得利益集团“一边倒”的整个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不公平是萌生罪恶的渊源,近年来,流窜于城市中的犯罪团伙大多源自于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可以断言,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畸形的资源和财富分配体制,“三农”问题就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农村社会秩序的不稳定还将引发越来越尖锐的社会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高潮,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农民手中的余粮多了起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思想比较解放的农民,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农民,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开始不满足于“粮食吃不完,手中没有钱”的现状,想方设法务工、经商、办企业,通过劳动创业,率先富了起来,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社会群体,与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在物质及精神生活质量上形成了悬殊的差距。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出现了与现阶段农村经济不相适应的高消费层次,在各种因素诱惑下,滋生出不健康、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消费心理,在这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下,部分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形成了2种心态:一种心态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接受科技知识培训,并运用科技知识,靠自身的勤奋努力,辛勤劳动,获得合法可观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向小康目标迈进;另一种心态是不求上进,贪图安逸,妄想不劳而获,导致走向极端,造成恶性循环,形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愈是贫困落后地区,这种现象愈是突出,危害社会,激化了矛盾。
(3)封建势力沉渣泛起,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民素质普遍较低,是农村社会秩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农村宗族势力乘机抬头,形成较强势力,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宗族势力充当部分利益集团的代表,把持对抗基层组织。个别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形同虚设,宗权大于政权。许多农村地区赌博等恶习蔓延,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存在大量法盲、科盲等,造成农村社会治安状况长期不能根本好转。笔者就农民素质问题对50名24~46周岁农民的调查显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接受过农业科技知识及其他科技知识再教育的仅占10%,这个数字基本反映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也表明融入大经济、大农业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人经商无本,只能在土里刨食,或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挣几个血汗钱,势必会引起收入较低的连锁反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极少数致富无门、心术不正、无知愚昧的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就会铤而走险,利用非法手段掠夺他人财物,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稳定。
2解决“三农”问题与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的建议
(1)要消除对农民的制度性歧视,砸烂那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制度性枷锁。通过吐故纳新,让“农民意识”成为一个中性词或者褒义词。政府应该做的,是消除在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劳动保障、儿童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人为制度的阻碍和限制。报刊杂志上、领导讲话中成天都在讲,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说起来美妙动听,事实上,农民不是傻瓜,他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渴望变成城里人,住洋房、坐轿车,换言之,不是他们不想进城而是现存的种种制度人为地阻碍了他们向城市转移的步伐。这一矛盾才是“三农”问题与农村社会秩序问题的根本症结。为此,要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城镇化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镇建设投融资制度、企业制度、财税制度等进行彻底的清理,革除所有不利于城镇化的规定,同时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依据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框架。
(2)要加大政府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要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确保农民减负增收。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把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科教支农、金融支农、文化支农和卫生支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村社会秩序稳定。
(3)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并切实解决好农民精神文化上的“缺粮”问题。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党在农村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能不能组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取决于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因此,要一手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一手严打封建势力和黑恶势力,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同时,要充分认识在广大农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抓农民经济增收的同时,抓好农民文化的增收。要按照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政策教育,开展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崇尚科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创业的社会风尚,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3参考文献
[1] 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5-336.
[2] 文魁兴,车文辉.农村纠纷多样化与农村社会秩序整合[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