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2009-04-23蔡学举何海林
蔡学举 何海林
摘要总结了大棚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茬、整地作畦、播种、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马铃薯的大棚栽培。
关键词马铃薯;大棚;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051-01
近年来,大棚栽培马铃薯高产稳产,且市场需求量大,马铃薯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效益较好。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大棚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选地选茬
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前茬最好是玉米茬、大豆茬,切忌选择茄科前茬。严禁选择喷施过阿特拉津、普施特、氯磺隆等除草剂的茬口,否则会造成严重减产。
2整地作畦
整地提倡深耕细耙,要求深耕20~25cm,以使土壤疏松,消灭杂草和害虫,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马铃薯根系发育和块茎膨大;经过深耕的土地,耙细耢平,达到上松下实、无坷垃,为马铃薯生长、结薯、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机肥和农家肥于耕前混合施于土壤中,一般施腐熟的牲畜粪30t/hm2、稻壳7 500kg/hm2,与土壤拌匀,促进土壤熟化和疏松。化肥施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硫酸钾300kg/hm2、二铵900kg/hm2。为防治地下害虫,可将3%的辛硫磷颗粒剂45kg/hm2与农家肥混匀一并深耕入土。整地后,作宽1.0~1.2m(包沟)的畦,畦沟宽30cm、深20cm。在畦中开浅沟,宽10~15cm、深8~10cm,用于浇水。
3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用耐低温、抗性好、产量高、商品性好的品种。在江苏、山东等地可选用早大白的健康脱毒种薯的二级原种或一级良种做种薯。大中薯从上向下纵切4~5块,一般切块应在40~50g,至少含有1个芽眼,多可达2~3个芽眼;小于50g的种薯不切块,提倡整薯播种。切刀用高锰酸钾消毒后再用。种薯切块后,用混有杀菌剂的草木灰拌种,防止切块腐烂。
4播种
一般大棚播种马铃薯在1月上中旬为宜。播种前10d灌水1次,随灌随排,灌水后5~6d,上棚膜,提高地温。10cm土温稳定为7~8℃时,单垄开沟点播,芽眼向上摆放(按在土里),播种深度8~10cm。播后喷施50%乙草胺1 500 mL/hm2,然后盖膜。每2畦再建小拱棚1个。达到3膜:地膜、普通小棚膜、大棚无滴膜。在马铃薯出苗前,严禁浇水,以防烂种。
5合理密植
考虑生产目的、品种类型、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参考田间配置方式,一般行株距70cm×25cm,播种成“品”字型,一般播种量2 400kg/hm2左右,适宜种植密度6.00~6.75万株/hm2。
6田间管理
6.1幼苗期
马铃薯播种后,一般在30d左右开始出苗,此时,要派专人在田间检查,发现幼苗出土及时将农膜抠破,如果抠膜不及时,很容易造成膜内幼苗因高温而灼伤。抠膜后,将苗扶出膜外,并扶正,在苗四周用土围实。
6.2发棵期
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对温、光、水、肥进行合理调控,前期以肥水促进茎叶生长;后期中耕,结合深培土,控秧促薯,使植株由茎叶生长转为地下块茎膨大为主。出苗后1个月左右,进行深趟并上小土,浅培土,以培上第1片单叶为度,有条件的地区同时灌1次水,水量以田间够用为度。
6.3结薯期
这一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尽快使植株叶面积达到最大,同时有效保持叶片,防止茎叶早衰,防治病虫害,控制植株徒长,灌结薯水。此期应结合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浇水2~3次;如果植株表现徒长,可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80g/hm2,均匀喷雾在植株冠层上,控制徒长。及时拔除田间大草,直至收获。
7病虫害防治
7.1病害
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和病毒病。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晚疫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早疫病;选用1.5%植病灵乳油1 000倍液或20%病素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防治病毒病。
7.2虫害
蚜虫防治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一般在出齐苗进行喷药,以后每隔10~20d,根椐蚜虫数量喷药1次。28星瓢虫防治时要捕杀成虫,摘除卵块,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搜集杀死;一般在成虫期至幼虫孵化高峰期药剂防治,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乳油喷雾灭杀。地下害虫中蛴螬、地老虎等的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或制成毒饵诱杀。
8适时收获
收获质量是确保马铃薯丰产丰收的主要因素,应根据品种熟性、块茎膨大情况、市场需求变化与产值、天气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收获日期一般在出苗后60~70d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