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2009-04-22明瑞群
明瑞群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发展观进校园,对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析科学发展观进校园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学发展观进校园,构建校园的和谐氛围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标语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奖教、奖学、助学”基金,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斗殴,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将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2、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
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以期对教师的工作能起到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
(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1、校园环境的和谐。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2、“五育”的和谐发展。我国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3、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进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要实现校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校园客观环境,一是要加强和谐教育,培育和谐意识。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要树立环境和谐意识,靠组织一二次活动是不行的,它需要开展环境意识和和谐意识教育,并把环境意识和和谐意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二是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践,养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
(二)必须正确处理校园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干部之间、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学习、生活和各项工作。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
学校师生员工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以诚待人,努力构建文明、诚信、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把校园建成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要关爱、帮助贫困师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要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要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家长着想,坚持服务立校,强化服务意识,即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努力培养品德端正、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一是要求学生能够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同学之间相处要有爱心、耐心,真诚相待,出现问题要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二是要有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和谐。改革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竭动力。当前校园“教”与“学”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这样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和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和谐等。
学校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研究和改进课程与课堂教学为中心,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和谐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和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和谐。
(四)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育重知识的传播与灌输,而忽视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重视技术训练,忽视对价值、情感、信念、意志等的引导;重视个人利益的发展,忽视整体的、社会利益的发展。必须树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教育理念。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念。要树立大学科思想,实现文理的渗透,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在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重新寻求人文主义关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模式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诚信教育,落实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实践教育。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和谐校园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强调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提高人的素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不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从设计、创建到形成,都必须认真、全面地贯彻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理念,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和谐的校园依靠全体师生共同创建,更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维护提高。全体师生员工都要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创建、维护、提升和谐校园的质量和水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曾培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求是,2004.(18).
[2]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3]闫 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3).
[5]杨江水,龚德才.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和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
[6]张雅君.论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7).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