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十七大对台政策的新意蕴
2009-04-22曹桂华
曹桂华
[摘 要] 党的十七大对台政策既丰富和发展“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又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的新主张,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摆到更为突出的地位,阐述了复兴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对台湾问题作了专门论述,系统阐述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对于指导今后对台工作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论述充满新意和创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政治课题。
早在1955年5月,周恩来就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国共两党过去合作过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并在不同场合阐明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82年1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障。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1993年8月,中国政府公布的题为《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的白皮书中明确规定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从而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固定下来。可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心血,是妥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十六大以来,在继承前人对台工作所取得成果基础之上,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工作指导方针,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重申:“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表明党的对台工作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指导方针。他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他提出,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必须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绝不能分裂,中华民族绝不能分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石,是反对各种形式“台独”分裂活动的有利武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协商谈判,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前途,也关系到协商谈判最终能否取得成果。胡锦涛在报告中还指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充分体现了大陆期望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与善意,为大陆与岛内承认“两岸同属一中”的政党“打交道”预留了空间,也显示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
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通过两岸平等协商谈判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共始终积极推动早日恢复两岸谈判,一再重申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胡锦涛指出:“实现两岸平等对话和谈判,双方都应该拿出诚意,讲求诚信。一是要秉持民族大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九二共识;二是要顺应人民意愿,坚持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重;三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放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陈旧观念,摒弃不符合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一己私见。”2005年四五月间,胡锦涛分别与连战主席、宋楚瑜主席举行正式会谈,共同确定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快恢复平等协商,并首次商定了若干重大协商议题和讨论事项,包括“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两岸共同市场问题”、“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等。通过这一谈判,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将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产生历史性的重大作用。这一重要成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体现。报告提出:“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中共关于两岸协商谈判主张的新发展。
二、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的新主张,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提供条件
两岸“和平发展”的提出是在2005年4月的“胡连会谈”。会谈后,胡锦涛与连战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和平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共同愿景”提到中共与国民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和平发展”是中共与台湾政党进行合作的理念平台。“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将共同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和平发展”理念在胡锦涛的诠释下,得到持续的发展,直接有效地推动了两岸关系。胡锦涛2006年4月16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参加两岸经贸论坛人士时表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涛就两岸“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胡锦涛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向台湾释放的最大善意。第一,“和平发展”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台独”意识、“台独”势力的最终解决,是在两岸的和平发展过程中。第二,“和平发展”是两岸双赢的唯一途径。“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两岸互相支持、互相依靠、共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标志着对台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深化。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将对台工作实践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等理论创新成果相结合的成果。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而且首次提出两岸可签订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这便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可能条件。
三、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摆到更为突出的地位,突出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这就是中央对台的两个“寄希望”方针。之后一段时间,中央领导人曾经提出过“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在李登辉和民进党陈水扁先后上台、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路线、破坏两岸关系的形势下,“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显然已不太现实。十六大以来,中央只提“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反复强调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从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和建设共同家园的角度,提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并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党对广大台胞的庄严承诺。以台湾人民利益为对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是放在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篇章中论述的,说明其目的和重心,在于加强两岸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
大陆不仅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中华文化的原生地,还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坚实腹地。大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两岸交流,带给台湾同胞越来越多的福祉和利益。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持续发展的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扩大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密切了两岸同胞关系。通过20年的交流,两岸同胞增强了了解与沟通,增进了共同利益,结成了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
四、将“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写进政治报告,阐述了复兴和统一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完成两岸统一大业的决心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两岸人民为维护两岸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624年起,荷兰殖民者开始侵占台湾,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1662年,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在此后的50年间,台湾军民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在8年抗战期间,广大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一起奋勇投身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为捍卫民族生存、拯救国家危亡而英勇战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勇斗争中,台湾地区同胞共有65万人壮烈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
统一大业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紧密相联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从贫穷赢弱到振兴富强的历史。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到《马关条约》出卖台湾,近代中国外交史满眼是战败、割地、赔款的屈辱,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建国后,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屈辱到香港、澳门回归的自豪,从一穷二白到总体小康,从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让台湾地区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统一的好处,统一才有生命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一表述掷地有声,而且写在“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篇章中,进一步凸显了经济发展、民族复兴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郑重重申了“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诚意。特别强调了“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里面把“和平”一词做了隐匿,也就是说,一旦“和平”这一着眼点和愿望遇到变故而破灭,我们会义无返顾和不遗余力地坚守“统一”这一立足点和底线。与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相比,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更显示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必将与国家民族振兴同步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