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党的形象建设的实现路径

2009-04-22胡国金

党史文苑 2009年6期
关键词:民众党员干部群众

胡国金 王 员

[摘 要] 本文从准确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基本要求、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面优化党的执政行为、塑造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和加强党群沟通等视角,论述了和谐社会视野下党的形象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健词] 和谐社会 党的形象建设 实现路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的和谐执政与有效领导不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群众对党的广泛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党的形象建设,提高社会公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争取公众信任,增强党对群众的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良性互动关系,方能实现和谐执政。

一、准确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科学前提

党的形象,是指社会民众对党的内在品质、精神风貌、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等整体性、综合性的印象和看法。党的核心形象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不能重新设计塑造的,否则党就会变质。但党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中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是变化的,是可以塑造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科学前提。第一,为民谋利的形象。现代政党执政实践表明,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石。执政党要获得民众的认可与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是否做到为民谋利、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获得了民众的认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党进一步塑造为民谋利的形象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力量源泉。第二,改革开放的形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开拓创新、顽强奋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向前推进和我国当前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出现,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决前进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进一步塑造改革开放的形象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思想理论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必须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思想理论保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才能使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使党所确立的纲领、目标顺利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得到真正体现;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信任,从而塑造党的良好形象。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深刻变革和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工作思路,提出工作举措,衡量工作成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断提高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毒瘤的侵蚀。从而促使全体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树立良好形象。

三、全面优化党的执政行为,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党的形象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是通过党的和谐执政与有效领导来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全面优化党的执政行为,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一是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选择何种执政方式对国家和社会实施科学、有效的领导,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执政得好与坏,当然与党的性质、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科学有关。但是,实践证明,一个先进的执政党由于选择了不够科学的执政方式而影响了执政党的形象,导致执政目标无法实现,最终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的十六报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订一系列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这就为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指明了方向,从而有利于优化党的形象。

二是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实践表明,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1]因此,党必须把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形象建设的价值体现。按照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要求,不断提升驾驭政权、调控市场、抵御风险、灵活应变和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党的形象力。

四、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中介保障

广大党员干部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担负着教育群众的重任。党员干部的形象对人民群众有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广大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知,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对党员干部的形象来加以评判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党员干部的形象是社会公众认知和评价党组织形象的外在中介。因此,努力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中介保障是一个重大课题。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自己的言行,努力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

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开拓进取。党的路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路线。开拓创新是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当前,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社会整合难度加大,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开拓进取精神,坚持在理论上、制度上、体制机制上、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大胆创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让广大民众真正体会到党的英明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而拥护党的领导。

二要保持廉政高效。党员干部要塑造清廉的形象,就必须模范遵纪守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带头廉洁奉公,以秉公心而养浩然气,以公正廉明的良好形象,赢得党和政府的信任及民众的衷心拥护;要不断提高工作成效,勤政为民,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从而树立党员干部的高效形象。

五、加强党群沟通,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任何一个组织要在民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就要善于与民众沟通,拓宽沟通渠道,使组织不断受到公众的理解、认可与信任,从而取得组织所需形象的预期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组织,在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就更需要健全各种与群众沟通的机制,疏通多方面的交流渠道,以加深党群的相互信任,深化党群关系,从而使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民众表达意愿、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一渠道,社会民众可以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并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可以增强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党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第二,要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党和政府部门与群众交流的一种机制。通过健全这一机制,一是可以使普通民众反映自己的意见,参与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二是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了解群众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有助于塑造党的形象。

第三,完善信访制度。信访制度是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有效方法。它是通过信访机构负责接待、处理人民群众向党和政府提出的申诉或要求进而解决具体问题的渠道。对民众来信来访的要求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着民众对党的形象的评价。

第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当今世界,大众传媒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第四种权力”,其影响日益显著。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善于借助大众传媒来广泛宣传自己的政策和政绩,尽量扩大其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因此,党要把拥有适合大众传媒社会交流的能力视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大目标,要求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对媒体的工作。为此,要对党在大众传媒中的形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党组织新闻工作的侧重点,努力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言语技巧和“专业水平”;要在国际舆论中增强和提升自己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这样,党和政府就会在信息社会中掌控大众传媒的正面报道,尽可能减少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而树立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8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372.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民众党员干部群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