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北京城,两种北京人
2009-04-21黄章晋
黄章晋
小地方的人对北京的崇拜敬畏,是从北京旅游大巴司机那里开始的。在去长城的路上,去十三陵的路上,那个戴着墨镜、一直绷着脸的司机,行过半程后才会接过导游的话茬,他每句话恰到好处的停顿,必是满车的大笑,车内反光镜上,是他墨镜下半张不动声色的、得意的脸。每天他都要面对一车没有见过世面的新人,每天都有一批满意地回去,把他的段子拙劣地复制给自己的同乡。
就这样把你征服。
其实,那些老被提起的、最传奇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已经消失好几年了。曾经,他们要那些初到北京,刚刚看过广场的外地人无法合拢下巴:所有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的名字,都像是他们从穿开裆裤时代就知根知底的玩伴,为不伤害外地人的自尊心,他们总是不经意地轻轻谈起,一点儿没有炫耀的意思。一度他们是善于自我批评的北京人眼中好面子、爱吹牛的北京人的典型。
至少从2003年之后,这些就消失了,抱怨交通、抱怨警察、抱怨市政才是他们的口头禅。一用“他们”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们”早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在黄金时代,那些最高月收入可达八九千的出租车司机,是地道的北京二环内的市民,他们才是真正骄傲、自信、爱吹牛的北京人,摇滚乐队曾为他们写过《北京的士》。当月收入逐渐被压缩到3000甚至2000元时,他们的骄傲和优越、他们的纯正北京成分被一点点压榨。今天,只有延庆、怀柔、顺义、大兴这些远郊区县的人才愿意开出租。虽然这个职业北京只对持有北京18个区、县户籍的人开放,但北京出租车司机已成为全国相对劳动强度最大、收入最低的人群。迟早有一天,北京会像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一样,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是真正的外地人。
网上流传的一个北京人心目中的中国地图,颇能反映典型北京看待外地人的心态。不过,任何一个准备在北京扎根的外地人,一定会惊讶于某些北京人的认真强调和纠正:我不是北京人。他们口中强调的北京人,是那些生长于胡同、住在大杂院里的、“儿化音”特别重的老北京人。强调自己祖籍和生长单位的北京人,是大院北京人:军队大院、学校科研院所大院、政府机关大院……他们口中北京人的缺点,你往往最早从他们身上发现,而且体现得比北京土著一胡同北京人远为强烈。
他们有足够理由瞧不起胡同北京人。胡同北京人可吹的,只有关于这个城市的种种和各种小道消息:他本人的经历和他祖先的经历。——甚至,你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听胡同北京人慢悠悠的吹嘘,他们正在被成片地连根拔起,搬迁到通州、昌平等边远郊区,回赶到二环路以内的,也失去了滋养他们骄傲的土壤。他们住在被周围大院分割的矮小板楼当中,北漂人的租金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可吹的资本实在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文化上被重视,特别是被傻老外们重视,而在现实生活中被日益挤压,甚至他们的生存可以被忽略的一群人,就如那些能吹善侃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从这个城市突然消失一样。
不错,你会看到太多关于老北京文化的讨论,甚至许多才踏进这个城市还拿着暂住证的文化人热烈地参与各种会;局,讨论老北京的保护问题——尽管他们被老北京认为要对北京各种吃食日渐变味而不再正宗承担责任,尽管他们大都对自己故乡的老建筑该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然,甚至他们不曾进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四合院。
所谓的老北京,甚至需要拿着暂住证的外地人起哄呼吁保护的老北京,其实只是一个文化和旅游的符号,一个想象当中的存在,而非真正存在的实体。北京真正意义上的四合院其实存在而不需要任何人保护——那里住着各式各样的城市新贵。
大院北京人才是真正拥有强烈的身份优越感的人群,他们是这个城市,甚至是这个国家的真正精英和主宰,并不显山露水。——如果你知道北京四环内1/3的土地为各种大院占据,那么老北京的文化是二环内的胡同和四合院文化的这种误解,是多么可笑和荒唐啊。
他们是谦逊而低调的一群,甚至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真正最有话语权的一群,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代言这个国家。不是吗?这个国家过去50年来的个体历史记忆,基本就是这个群体代言的,虽然他们只是真诚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不小心,他们的经历就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他们中小学时骑车在大院中呼啸来去,他们被红色风暴呼唤到大街上,他们被卷到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他们青春激情冷却后返回城里,他们留洋读书或下海经商。
尽管他们从不是一个声音,但他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变成一代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变成一代人的“梦开始的地方”,他们的《血色黄昏》变成一代人的“血色黄昏”,他们的《渴望》变成全国人的“渴望”,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变成全国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的《北京人在纽约》,不小心就覆盖了其他地方出国留洋的记忆,就连对体制的反叛,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是来自他们的王小波。
也许这是一句极端的概括:只有大院北京人,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存在。那些所谓的真正的老北京,多少只是作为一种文化标本而存在,需要你骑车费尽心力在南半城才能找到。
体制北京和体制内的北京人,是第一个北京城和第一种北京人,是水面上的半个北京和水面下的全部北京。每年,只有其他地方的极少数幸运儿被它吸收进来。
吸引中国人的,是另外半个北京,它吸附的人群,构成了另外一个北京和另外一种北京人。
没有人认为北京是一个比广州、深圳更公平的城市,但也没有人认为会有一个城市能像北京一样可以寄托如此之多浪漫狂热的想象。在中国所有城市都患有文化贫血症的今天,唯有北京才有资格说,自己是有文化和有底蕴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对无数有文化理想和抱负的中国人来说,实在如巴黎之于法国。
这半个北京,首先是一个容易给人强烈错觉的城市。
每天,这样的人都会从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扛着行李,从巨大的火车站被释放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天安门、故宫、长城——这些北京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关键词,离他们非常遥远,像是另外一个城市。对于身边的“二环市”,他们要么是上下班时路过,要么只有后海的酒吧街可以去偶尔逛逛。
他们经常会以自己的收入傲视“二环市”的公务员,会同情地看待“二环市”那些被拆迁和即将被拆迁的土著,他们以为自己是这个城市的精英和主流。没错,这个城市几乎全部非官方的声音,都为新北京人包揽。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种北京人的声音,正被他们以空前的速度稀释。今天,关于这个城市物价、房价以及种种生活好与不好的感受,主要就是他们发出的。
他们是这个城市生长得最快,而且对这个城市面貌剧烈改变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之前,在奥运临近之时,这个城市正在进行一场北京传统饮食的英语标准翻译的讨论。我想,讨论者可能从没考虑过市场调查,如果以市场论英雄,我相信应该是水煮鱼——这种让四川人完全陌生的北京川菜,才应该是真正的北京风味饮食的代表吧。
为什么我对这个国家的社会变迁力量充满乐观,因为我看到水煮鱼轻易就打败了豆汁、卤煮这些难吃的东西,在北京这个口味顽固的城市。
老北京城为啥俗称“四九城”?
老北京城俗称“四九城”,这个“九”是指内城的九个城门,“四”则是指东、西、南、北四个城区,明朝时各城区有什么特点,当时人的著作中没有加以总结,不过清朝时有了“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说法。
东城“富”的原因是东城的仓库多,从江南水运而来的粮食都存放在朝阳门内的粮仓里,从外地运来的木材大多运入东直门,其他许多外地商品也大多从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运入城内,因此仓库、货栈也大多设在东城。各类商店、集市设在东城的也比较多,这样商人居住在东城的自然也比较多,就使东城显得比较“富”了。
西城“贵”的原因是西城的王府多,明代的皇子都分封在外地,自然不会在北京设王府。清代的亲王、郡王都在北京城内设立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