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09-04-21张晓萍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张晓萍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次活动的积极的倾向,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的内部动力,其产生的心理效应,对学习起着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途径很多,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创造乐学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和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及喜欢动态教学的学习特点,围绕一个“趣”字,每堂课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讲述普法战争一节时,笔者做了简短的“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介绍,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之弊。

2.故事讲述。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利用语言的感染力,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授历史,即通过有情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使历史人物、事件重现出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如在讲周文王重用姜尚等人发展农业,使周国实力蒸蒸日上时,笔者引述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众所周知的故事。

3.借助实物、图片,辅助教学。对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实物、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再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优秀的作品,供教学使用,这样在轻松的环境中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尤其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电化教学,如放历史教学录像片,直观逼真,再现历史场景,这样不仅能克服教师课堂教学空洞说教的弊端,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享受艺术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4.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能更现实地扣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比如讲到佛教时,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让学生去参观灵泉寺、广德寺,了解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统治者修建寺庙的原因,何时传入遂宁等等相关的知识。讲到瓷器,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宋瓷博物馆,让学生亲眼看看我们祖先的制瓷技术,感叹我国制瓷业悠久的历史,明确“为什么中国古代瓷器深受西方欢迎”。

5.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唐宋八大家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八位作家的姓名,笔者编了“韩柳王,三苏曾巩加欧阳”的顺口溜 ,同学们觉得顺口,很有兴趣,一下就记住了老师要求他们掌握的内容。笔者把“一五”计划的成就编成:“一汽两机钢管厂,宝成鹰厦武汉长。三藏公路在边疆,一五计划可真忙。十年探索时期的主要成就:三油五(武)包钢,用油不用慌。牛胰原子弹,兰新包兰线”。这样一来,中国现代史上很难记忆的几阶段的成就就不容易混淆了。

6.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很多历史事件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使学生立体地感受到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一部《茜茜公主》把分散在教材各处的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融合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温故而知新。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相当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笔者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二、刺激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证据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究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刺激求知欲,可用创造意境、制造悬念、通过逆向思维等来进行,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获得巨大成功时,可推荐几本课外读物,设计以下逆向思维问题:“假如19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也同样搞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六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你将会怎样做?”然后,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自学研讨作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课外阅读,解决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点拨、引申,做到有放有收,兼收并蓄。

三、广泛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应试教育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第二课堂。实践早已证明,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了。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突破应试教育框架的同时,广泛开辟历史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基本形式主要有:课外阅读;参观、访问和调查;历史专题和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制作、历史文物展览、撰写历史小论文;举办历史题材的文娱活动。当然,要广泛开辟历史第二课堂,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精心策划,加强组织和指导,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小结,杜绝“放羊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提供让学生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发展的各种活动和环境。

总之,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项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那么,历史教学也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乐学、想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高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历史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