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工程中茧丝质监制度建设的思考
2009-04-21叶聪
叶 聪
“东桑西移”工程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自2006年实施以来,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业绩,但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桑蚕茧丝产业的巨大冲击,拷问“东桑西移”工程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本文根据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提出将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纳入“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序推进之中的观点,并阐述了必要性及难点。
一、“东桑西移”工程掀开了我国桑蚕茧丝产业大迁徙、大发展的新纪元
2006年3月28日,商务部在南宁召开《全国丝绸工作暨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后,“东桑西移”工程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地推进。它的总体目标是: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桑蚕基地;发展50个以上“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自动缫10组以上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集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一体化、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丝绸工业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年间,西部有关省(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桑蚕生产和茧丝加工,取得了预期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茧丝绸产业的提升。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政府得人心、地方增税收、生态得保护”的“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和“民心工程”。资料显示,2000年东部地区桑园面积为346万亩,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37.41%,蚕茧产量为243058t,占全国的比例为53.46%;中部地区桑园面积为153.05万亩,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16.55%,蚕茧产量为54351.00t,占全国的比例为11.96%;西部地区桑园面积为425.80万亩,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46.06%,蚕茧产量为157205.30t,占全国的比例为34.58%。2007年东部地区桑园面积为399.15万亩,增加了53.15万亩,而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比例已降至28.84%,下降了8.57个百分点,蚕茧产量虽达到309655.81t,绝对量增加了66597.81t,但占全国的比例已降至39.59%,减少了13.8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桑园面积为230.75万亩,绝对量增加了77.7万亩,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16.67%,仅增加了0.12个百分点,蚕茧产量虽增加至90540t,增产36189t,但占全国的比例已降至11.58%,反而下降了0.3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桑园面积为754.03万亩,绝对量增加了328.23万亩,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54.48%,增长了8.44个百分点,蚕茧产量381902t,增加了224697t,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比重已达48.83%,增长了14.25个百分点。若按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三五年,中、西部相关省(区)的桑蚕茧产量将呈现井喷式的态势。
因此,有学者对“东桑西移”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提出了:“在东部地区生产减少不多,或产业转移较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推动下,尤其有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以各类项目的形式大面积扩桑,增加生产。各级政府的政府行为似需关注经济规律的作用,否则有可能给国家自身的宏观调控制造新的困难。”
二、全球金融危机拷问“东桑西移”工程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然而,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茧丝绸产业却面临着近10年来最严峻的行情。一是茧丝价格下跌,在2008年9~10月金融危机暴发期,茧丝市场价格出现了快速下跌,从2008年9月5日至10月30日,34个交易日内,200903蚕茧远期合约价格由6.07万元/t,下跌到3.64万元/t,跌幅达40%,200903生丝远期合约价格由19.8万元/t下跌到13.56万元/t,跌幅达31.5%;二是出口量缩价降,据海关统计资料,2008年1~9月我国丝绸服装出口9557万套,金额11.7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8.63%和9.03%。其中对美丝绸服装出口4331万套,金额5.4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1.06%和21.79%。进入10月份,丝绸产品出口下降进一步加剧,10月份生丝出口763t,较上月减少207t,同比下降21.34%,较上年同期减少20.02%;三是丝厂关闭,南充市茧丝绸协调办公室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南充市规模以上丝绸企业有45家。缫丝厂10多家,但50%以上都已关门,而西充县数十家绸厂也“基本关闭”。又据报道,山东省2008年最后一季秋茧收购均价在14元/kg左右,与2006年的历史最高价32.60元/kg相比,降幅巨大,远低于20元/kg的最低成本价,为近10年来最低。山东省桑园面积将因此减少20万亩左右,60万蚕农将被迫转行;又如浙江省湖州市,当生丝价格从2007年的20万元/t,下探至2008年的14万元/t后,鲜茧收购价急剧下降。夏秋蚕茧价格一路走低,均价为566元/50kg,同比减少140元/50kg,下降19.8%,大大出乎行业人士与蚕农预料,严重挫伤了蚕农饲养中秋蚕的积极性。导致中秋蚕饲养量锐减,仅发种11.8万张,比2007年同期减少4.9万张,减幅达到29.3%。而吴兴区减幅更是高达38.8%,中秋蚕茧收购均价仅为474元/50 kg,同比减少292元/50 kg,重新退回到1991年的水平。因此,“东桑西移”工程的优越性正面临着因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引发的对其科学性与可持续性的严峻拷问。
三、抓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助推“东桑西移”工程
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拉斯维(H.D.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是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行为的规范。”
按照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来认识“东桑西移”工程,实际上就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发生变化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而已,是普遍的经济现象,历史上早已有之。在我国桑蚕生产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就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的过程,在国外就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大利和法国蚕丝业的衰落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日本蚕丝业的“夕阳产业”的变更,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十分正常的。
众所周知,茧丝绸产业是我国加入WTO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先桑蚕茧丝产业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特征的工业革命来势猛烈,出现了与桑蚕茧丝生产争劳力、争土地的情况,比较优势渐失。如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腹地的吴江市,原本是江苏省桑蚕茧丝产业的主产县,而此时蚕桑生产受到了巨大冲击。至2008年末,桑园种植面积只有2944.2公顷(44163亩),年发放桑蚕种43671张,年产鲜茧1602.37t,比上世纪90年代的8129.14公顷(121937.1亩),353947张,12980.08t,减少了5184.94公顷(77774.1亩),310276张,11377.71t,减幅分别达63.78%,87.66%,87.65%。因此实现桑蚕茧丝产业的转移是产业发展过程的自身需求,是一个理性的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这一层面去探求全球金融危机对“东桑西移”工程的拷问,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生产总量去思考,而应从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行业协调发展;增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与品牌培育,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全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狠抓节能减排,形成循环经济和加强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求突破,从如何实现“茧丝质量强国”的层面去寻求答案。
为此,我们提出将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纳入“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序推进之中的观点。因为,建国60年来,制约茧丝质量提高的诸多因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的滞后或缺失。“东桑西移”工程要达到“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目标,只有将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列入议事日程,扎实推进,才能有效而稳定地提高我国茧丝质量。这早已为日本从1940年制定《产茧处理统制法》,颁布《茧检定规则》后,全国强制推行桑蚕茧丝质量公证检验制度,茧丝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所证实。换言之,“东桑西移”工程在抓组织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科技链建设、信息链建设的同时,应增加抓质监链建设,树立重质量、重品牌的理念。从而克服当前桑蚕茧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发展滞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的软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体现“东桑西移”工程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因此,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的建设,必将成为“东桑西移”工程顺利推进的助推器。
四、“东桑西移”工程中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在“东桑西移”过程中要建立起与我国茧丝产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非一日之功,其难点不容忽视:
难点之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中西部不少省(区)的茧丝产业管理部门,对茧与丝的总产量概念反映很敏感,追求量的扩张意念很强,而对于如何“以优质取胜,以品牌立本”的概念较淡薄,对于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的概念尚模糊。因此在这些省(区)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的建设还未摆上议事日程。
难点之二:专业人才队伍不足——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需要有一批懂政策、懂业务、有相当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而中西部大部分省(区)的茧丝质量管理部门尚缺乏这支人才队伍,亟待培养。
难点之三:茧丝质检机构建设意识滞后——茧丝质量的检测需要有经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质量、计量、技术三方面认证、认可后的茧丝质量检验机构才能承担,而这方面的建设在“东桑西移”过程中相对滞后。反之,中西部省(区)茧丝质量管理部门,若不顾本地桑蚕茧丝产业现有规模的大小,发展前景、人才资源状况等现实,急急忙忙地建茧丝公证检验机构,也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东桑西移”工程三年来取得的成效为世人瞩目,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桑蚕茧丝产业的负面影响,其程度尚未全部显现。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均全力出台救市措施,我国政府40000亿元的振兴举措,必将为保增长、促内销产生深远影响。而将茧丝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制度建设纳入“东桑西移”工程中,必将使“东桑西移”工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