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擦亮近代史中的“中国元素”

2009-04-21谢洪波

全国新书目 2009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文明传统

谢洪波

《石破天惊:问题的提出》

胡小伟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1

定价:29.98元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热血男儿前赴后继地探索中国复兴之路,有郁闷自杀者、有慷慨赴死者、有装疯卖傻者、有激昂文字者……凡此种种,都为19世纪以来的世界注入了“中国元素”。

如果说把近代以来的中国全景式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任务已经由不同时期的历史学家完成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寻觅到那点滴的线索。胡小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或许是一种启示,那就是:百余年间,中国的发展之路中间蕴涵了繁荣的信号,只不过这种信号是片段地反映到相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中去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号呢?断裂首当其冲,这种断裂并非西方学者所说的“亚细亚的太阳陨落了”式的断裂,而是历史传统的裂变。作者一反传统史学家的断代定式,竟然将“陈天华蹈海”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拐点”,如此大胆的断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颇有些巧合因素,因为他发现这一年不仅正好位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间点上,而且也位于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和中国经济总量逼近世界前三位的中间点上。如果时间上存在偶合的因素,那么这一年中国“有志之士”从日俄战争中看到了中国未来“振兴之路”,虽然这种理解有些荒谬,但至少说明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欧洲人并非天生的优等民族,所以中国可以师法日本最终走向富强,于是乎掀起了留学日本的浪潮。按照作者的观点,也正是这种学习近邻的实践,使得中国人有了真正意义的变法图强雄心。也许不少史实验证了这一点,从暗杀团到同盟会发展,无不说明日本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力。

师夷长技以制夷,原本一个非常开放的口号,却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处于长期混沌的慌乱状态,因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习与接触西方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国人却简单地抛弃了既有的传统,以至于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后,很多国人甚至认为他帮助中国人打通了与西方发达世界的路径,因为这个条约让很多中国人轻松地去往美国,似乎去享受先进的文明。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却是基于美国利益的一种考虑,是对中国劳动力的血腥压榨,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他们来到的不是充满阳光的和谐国度,而是危机四伏、残酷压迫的矿山、铁路工地,只有少数精英分子成为留学生,能够享受那微乎其微且饱含歧视意义的“先进文化”。压迫带来的是反抗,而镇压过后则是一种近乎颠覆性的污蔑,中国人的形象被西方社会瞬间丑化,中西方对抗的直接后果是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自尊与自卑的交织,一方面极度警惕外来文化的掠夺,狭隘地排斥各种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则肆无忌惮地抛弃传统文化而崇尚“西方先进文明”。这种交织的情绪促使“中国元素”逐步渗透到世界的各个国家和不同的领域,也使国人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到底应该坚持怎样的文化传统?在这种困惑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人活得很累,不但要警惕来自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入侵,而且还得防范近邻的觊觎,尤其是日本这只张牙舞爪的狮子。经历了文化“断裂”的民族,往往会在沉睡中彷徨若干年,而这种表现则很容易给予外人一种印象:中国睡着了,沉沦了!作者认为,尊严的重拾得益于传统凝聚力,基于中华文明始祖的尊崇活动——祭祖,也许这是最能体现中国元素的地方,它将中华文明所能覆盖到的地方都纳入了这一体系。而这一体系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正应验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这种探索,也许能找到摆脱迷惘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中西方文明能够形成交流和互融的前提。

走出迷惘的中国人很快便会发现,其实中国一度主宰世界很多年,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烙上了自己的印记,我们的祖先已经将元素播撒在了世界不同角落。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也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是一种怎样的接纳呢?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断裂和迷惘的分析。很快便找到了解释中西力文明的契合点,那是文明互动的纽带,从罗马军团到丝绸之路,从路上贸易到海上贸易,最后落脚到中国的海洋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无时无刻都在想方设法去了解世界,并由此开启了“全球化”时代。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向欧洲,他们带着自信和豪气的东方文明热风融化了西方沉闷的中世纪寒风,就在同一时代,中国人通过礼仪之争也在艰难地吸纳西方数千年来形成的文明精华,这也许就是作者所热切渴望的交互式文明交流的境界。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文明传统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少年力斗传统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文明歌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