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永远不会变的黄冈人
2009-04-21汪修荣
汪修荣
“你不要以为我会应时而变,我永远不会变。”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界,熊十力无疑是最具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在新儒家的三大代表人物中,梁漱溟参证中印,融通中西,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指归,从文化层面上谋求传统文化的新生;钱穆以史证道,以史弘道,试图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来构建传统中国走向现代的桥梁;只有熊十力出佛入儒,吸纳西学,护养中学,从哲学层面上形成了自成一脉的思想理论体系。熊十力是鄂东黄冈人。出身穷苦知识分子家庭的,对王船山、顾亭林等人著作喜读不辍,并深受其文化意识和民族思想影响,慨然有革命之志。
1922年秋,熊十力被北京大学聘为主讲唯识学的特约讲师。于是,自此到1954年退休,除有几次到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任教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是北大为数不多的未有任何学历身份却获得教席的教师,也是北大唯一一位始终在家(包括解放后)授课的教授。五四运动之后,面对西学东渐,各种新观念、新思潮不断涌入,各种传统遭到围批的局面,熊十力以理性冷峻的态度,坚决反对做抛却自我、一意袭外人肤表的全盘西化倾向,而主张融合西方思想,熔铸东方精髓,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他指陈道:“《新青年》、《新潮》诸杂志,号为极端的新派,然犹不舍其整理旧学之事业。夫旧学诚宜整理,特非主张欧化者所宜从事耳。诸君何不上追隋唐古德之风乎?夫以吾国政治之纷扰,学校之废弛,人民受教育者至少,而诸君日日谈‘新,空读解放与改造,不务涵养深沉厚重之风,专心西学而广事译书(昔奘师归自印度,总理译场,凡译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余卷),则欧化未得入面固有之文化已失,欲无绝命可得哉?此真所为栗栗危惧者也。”
针对学入学风浮躁、怠于沉潜的现状,1935年4月,熊十力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的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辙,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学问之道,亦即是清苦寂寞之道,熊十力自弃政从学之后,即以这份冷寂之心,孜孜探求世界的大本大原。这一点,独具慧眼的蔡元培看得十分清楚。
面对1949年以后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熊十力还是始终坚守自己的哲学信念和哲学体系,不作检讨,不作违心更正。“旧学生第一次来看他,他必用手指己胸,声如讲课时,说:‘我可还是唯心论!这是明示学生:‘你不要以为我会应时而变,我永远不会变。”
熊十力,中国近现代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民国那些大师》
张军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
定价:29.00元
本书作者从众多民国教授中撷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人物加以述评,以期给今天的人们,尤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以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