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园林:诗意生活的积淀
2009-04-21相思子
我看到的常熟,
有宽袍大袖的悠然,有茶盅香茗的温润,有水袖轻舞的柔媚,亦有湖光山色的开阔与假山园林的闲适。常熟的小桥流水,是一坐下来,就能感受到的洇泅水气。
是一闲下来就能邂逅的江南烟雨,
是一呼吸就能粘濡到的糕点甜香……
亦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怀念与追思。
在这样一个阴阴的有些许雨丝落进眼睑的下午,
远离城市的喧嚣,只身躲进游人罕迹的竹林,点一壶或浓或淡的茶水,在某一个亭台或水榭间,静寂枯坐。我们所能做的,先是忘记,然后感受,或雨或静,或茶或心。
只有这时,才能明白真正的常熟。
常熟园林是常熟历史文化的结晶。从读书台到梧桐园,从半野园到秋水园,如汨汨焦尾泉,源远流长,脉相承。于是,文化的香火、园林的精魂,便像红豆山庄的相思子,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千葩万蕊,岚彩溢目。
江南园林是文人园。那些发达了的、有资财的文人,将从自然美中发现的生命本意,转化为生活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有文化的人物与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
常熟造园颇有历史。青翠挺秀的虞山脚下,潋滟的琴水柳烟里,曾有无数的风亭月榭。据研究者统计,常熟历史上以私家园林为主体的各种园林不下于一百二十余处,这在一个县级小城亦可叹为观止了。
有意味的是,“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八城。”常熟本就是个城市山林:而其地丰穰、文风鼎盛和艺匠技巧成为养育虞山园林艺术这株风雅之花的丰厚土壤。
春秋之际,吴王夫差营建的梧桐园和鹿苑(今已不存),为有史可鉴的常熟园林引首。梧桐园在吴宫内,因多梧桐而名,一名琴川,据传常熟别名琴川由此而来。常熟梧桐园是当时吴国最早的苑囤,开苏州园林先声。
六朝时期,寺院丛林的一时之盛,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常熟著名的兴福寺,就是这时建的。兴福寺在唐代就殿宇宏敞,飞泉石桥,修廊复阁,为江南名刹之一。常建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便道出了它的林泉之趣,其“曲径通幽处”竟成为了后来江南园林的特征。而梁昭明太子萧统,来虞山筑台读书,即今“读书台”所在,其地半山半市,翠谷灵壁,焦尾泉流,和后世常熟文人私园有深远的渊源关系与内质影响,也开启了常熟园林画卷的卷本。(今天虞山上有读书台公园,兴福寺也有多处园林)。
唐宋之交,常熟经济渐趋繁荣,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兴盛。那琴河两岸和言子古巷里,已有读书人家池园的存在。宋代,常熟园林最初的春潮暗暗涌动了有陈起宗在鹿苑遗址筑读书台,后陆绾又作待潮馆,因得名陈陆园,为常熟有志记载的首处私家园林。到元代,傍宅建园之风渐盛。名声最显赫的是常熟福山曹善诚的梧桐园。据志载梧桐园烟水连翠,清幽敞丽,种梧数百,客至则命童子洗梧,故又名洗梧园。文人名流常荟萃于此。(唐宋的园林遗物主要有今天方塔园的方塔)。
到了明、清,常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高潮。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各种艺术人才、流派,腾凤起蛟,俊采星驰,成为造园的立意渊源。据记载,明代吴中二百七十多处的园林中,常熟占了近五十处,其艺术水平也是空前的,出现了众多名园。
小辋川在西城率先雄起,为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告退还乡后所筑。北为豪宅,宅中有园(环秀居),玲珑小巧,水石晶莹,又于宅南造大园,总计宅园占地近二百亩,台馆亭阁,轩榭堂楼,有四百之众。邑人有诗:“九万圩边叶船,晓山如雨水如烟。穷檐华阀今无数,悉是钱家小辋川。”自常熟建城以来,私家园林达此规模者,绝无仅有,故时称“钱半城”。如此巨构,在江南亦属寥寥。(今天游客可以参观在小辋川遗址的清代曾园和赵园)。
突兀于北城的是钱谦益的半野园。园址也广,“登高望远不出户,连山小阁临莽苍。翠薇欲上齐女墓,绿尽遥分老子堂。白云女墙作山带,红栏桥水含湖光。”这是钱谦益《九日宴集含辉阁醉歌》中的诗句,山色园境,浑然一体。园中绛云楼图书万轴,元赵子昂莲花庄遗石“沁雪”置楼前。
明清时的常熟城厢图上可以看见,造园佳丽地以城西南和东南为最,依山近水,半郭半市,水陆广便,既有城市奢华生活的满足,又有自然山水艺术的消受,尽被钱家(钱岱是钱谦益的族兄)小辋川与半野园瓜分。所以稍后的名园如东皋草堂、翁氏东园分别只能建在东门外与小东门外了。
东皋革堂,为瞿汝说于万历年间隐退而建,其子瞿式耜又进步扩广。园枕山带水,一片空明之境。“三桥之上,曲槛朱栏,映带参差。无论柳暗花明,月澄雪霁,佳致不而足。即寒郊落木,风雨凄其,亦足供人鉴赏。凡远方游屐,过其地者,未尝不咏叹流连,以为三吴胜景,洵如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也。”钱谦益又有拂水山庄,是延请明未叠山大家张南垣擘画,建于虞山拂水岩下的郊园。园倚拂水崖、尚湖之胜,绿柳长堤,斜桥曲水,曲房邃宇,清旷幽寂。柳如是曾绘《月堤杨柳图》和山水尺页及题联“远近青山画里看,浅深流水琴中听”,庄景宛然见之。
清代,常熟的读书、藏书风气空前兴盛,王石谷继黄公望之后为画圣,又长于构园,家有来青阁园,苏州绣谷园也为其手笔;而钱泳则善品园,他总结撰写的《履园丛话》,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代名著。“午阴嘉树渐清圆”,常熟园林又有进一步的深化。以两座假山为主的燕园、以水廊特佳的水吾园、以书楼高阁为胜的壶隐园、以收藏至精至富的半亩园等,都是那时的作品。
道光中叶后,常熟仍有名园。曾园,云水楼台掩映在柳岸汀洲之间。曲房分院,白松红豆、书轩碑廊,皆能安排妥当,成为常熟园林的晚唱。
自清未至民国时期,中国处于战乱频仍、国弱民穷的境地,园林的兴建渐趋衰微。北门外菱塘沿,藏书家沈希仁的澄碧山庄、元曹善诚后裔——词人曹大铁的秋水园为最后两个较著名的私园。未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山庄,深院幽庭,变成瓦砾。园林的枯荣,连结着常熟的兴衰,而常熟的兴衰,映衬着国家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复苏,燕园、曾园、赵园等古典园林才从真正意义上枯木逢春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常熟现存古典私家园林,无论数量或者质量在江南城市中仍具优势。
常熟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宋元,全盛于明清。既有大如鲲鹏的小辋川,又有小如燕雀的环秀居,既有华瞻、高雅的半野园、东皋草堂,又有请幽、人文兼具的拂水、红豆山庄,既有以假山负盛名的燕园又有以水景著称的水吾园从而与郡城苏州唱和呼应,共同构成了苏州园林大观。
常熟文人多,园林发展到清代,多是书斋园林。名为园林,实是藏书、读书、吟咏之所。它强调的是一种诗意,因此对园林的品题,或是匾额、或是对联,极为讲究。如曾园亭榭品题,多用澄澈朗明的月来烘托,如邀月轩、浸月亭、觞月亭、清风明月阁、揽月亭等,深化了“虚廓”的意境。使人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会,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了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兴会、联想,从而使园林景观立意再度升华。应该说常熟园林的人文、书卷气息之浓郁,在江南园林中是很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