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逝的文化因子

2009-04-21徐上峰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4期
关键词:郭敬明秦腔韩寒

徐上峰

如果说一部作品是一棵树,那么文化就是它的根。没有文化作支撑的作品,经不起时间长河的冲刷,也算不上优秀的作品。

时下,畅销的作品不少,比如韩寒、郭敬明,他们的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群,特别是郭敬明的小说,更是引得“洛阳纸贵”,在畅销书并不算太多的今天,郭敬明、韩寒等青年作家无疑更懂得市场。

是不是市场就是一切?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作家,本人窃以为应当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倘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郭敬明还是韩寒的作品,都缺乏文化底蕴,他们只是一味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并未把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他们的作品供年轻人消遣还行,通俗易懂,但却难登大雅之堂。没有文化,就缺乏厚重感,也注定难以流传下去。

沈从文的作品取材范围很狭窄,就是哺育他的那片土地——湘西,为何他的作品令人回味悠长?这就关系到文化。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就是一个世界。湘西的山、湘西的水、湘西的人,甚至他笔下的一只动物,似乎都打上当地浓郁的文化色彩,神秘而又美丽。他中篇小说《边城》里塑造的翠翠,那种不悖乎人性的美,可使人忘却世俗。同样,看了他的《湘行散记》,你就仿佛置身湘西。自开始写作那天起,他就开始构造“湘西世界”,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他还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哲学。“湘西”代表的是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也是他作品的主旋律。沈从文之所以了不起,在于他在动荡、饥荒、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坚持用湘西的美来唤起人类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实,现在也有些文化味很浓的作家,如张承志、陈忠实、贾平凹等,尤其后者,他对陕西文化深刻剖析,吸引了众多读者,并使他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如《商州》《浮躁》《秦腔》等,他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生育他的那片土地。正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所以他的作品真挚、耐人寻味。如他对秦腔文化的描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惟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而2005年他的长篇小说《秦腔》面世后,他这样说道,“《秦腔》是我对故乡记忆的一个彻底交代,若不这样,死不甘心啊。”可见,作者对故乡的爱。

但这样执着追求的的作家越来越少了,这点在青年作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的优越感,使得他们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审视,他们一味描写性与暴力,对奢靡生活沉迷与向往,格调低下,更不知道文化为何物。也可以说,他们自身就不懂文化?另外,大部分作家现在都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也注定出不了好的作品。

某媒体曾有一篇文章评论道:“中国当代的一些所谓作家,都是自命不凡而又大脑空虚的人,尤其是最近,根本上已经看不到精品了。”这位作者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不过事实也确实令人深思。

猜你喜欢

郭敬明秦腔韩寒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韩寒作品经典语句
没出生时,就叫韩寒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The Fall of Han
一加牵手韩寒 确定达成深度合作
父亲的秦腔
郭敬明的“小”与“大”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