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家醉游人
2009-04-21周学森
周学森
随着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的建成,坝区水位抬高175米,从而使大坝以上的三峡景色大为改观。灯影峡(又名明月峡),是西陵峡中的一段雄伟、奇幻、险峻的峡谷,由于地处大坝以下,没有受到水位变化的影响,因而保持了原生态的峡谷风光。“三峡人家风景区”就位于这段秀美的峡谷之中。
峡江深处有人家
人们常说,山美、水美、人更美。我们在观赏三峡山光水色的同时,更要看一看生活在深山幽谷之中的三峡人。风景区之所以以“三峡人家”命名,是因为灯影峡山高谷深,怪石林立,景色奇绝。一条叫做龙进溪的小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大大小小的农舍散布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具有土家风格的吊脚楼或在白云缭绕的山崖,或在视野开阔的坡地,或在波光粼粼的水边,因此三峡人家分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和山上人家。
我们从宜昌市区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胡金滩渡口,再从渡口乘坐渡船来到江南岸的龙进溪码头,便进入三峡人家风景区。码头位于龙进溪与长江的交汇处,船入码头,远远可见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伴着“咯吱咯吱”的桨橹声,一群纤夫在岸边拉着纤绳,几名船工站立船头高声喊唱,激情高昂的峡江号子在深山峡谷中回荡,一幅活的峡江风情画呈现在游人眼前。
古帆船,过去是长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峡地区古老沧桑的历史见证。每条帆船上都装有两个乌篷,比较矮的那个里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觉休息之用;立于船头比较高的另一个是为主人推桡、摇橹时遮风挡雨之用。过去,峡江一带滩多水险,暗礁密布,航道险恶,加之没有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在江上行船极其艰难。为此三峡人充分利用聪明才智,设计了风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行。顺水顺风时,升起风帆,利用风力鼓动风帆带动船只前进,则可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逆水行船时则要降下风帆,利用人力拉动船只前进。一边用人在船上推桡,一边用人在江边拉纤,两方齐心协力,才能让船只前进。由此船工拉纤便应运而生,成为三峡地区极具特色的风景线。峡江两岸的峭壁上和江滩的礁石上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槽,那是纤夫们拉纤时纤索勒刻下来的,是一代一代峡江人留下来的生活痕迹。“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这首流传在三峡地区的民谣,即是对峡江纤夫的真实写照。纤夫拉纤在长江三峡已绝迹多年,而“三峡人家”古帆船和纤夫拉纤项目因旅游发展的需要被保留至今,是三峡地区保存最好的纤夫“活化石”。
在龙进溪与长江交汇处,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现在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延续着古老的渔家文化。“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峡江渔船,风情独具,它不仅是渔民的“家”,如今已成为古老三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令游人如梦似幻,如痴如醉。
依山傍水,绿树掩映,吊脚楼上挂着串串苞谷、红辣椒,还有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房前屋后,阵阵鸡叫犬鸣;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水车“咿咿呀呀”随水流不停的转动,好像在向人间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溪边的石头上,几位山野村姑一边捶洗衣裳,一边唱起了热情缠绵的情歌;棒棰捶打着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曲古老的乐章,这就是“溪边人家”的生活。
一道清溪,碧波荡漾,两岸青山,鸟语花香,山民们生活在这里,清静幽然,自由自在,过着与世无争、原始古朴的生活。进入这条清幽的溪谷,唱一唱土家人的情歌,喊一喊高亢的峡江号子,尝一尝地道的土家菜肴,领略一下山民如酒般浓烈醇厚的热情,真有一种“步入桃源不知归”的醉意。
“山上人家”的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平地难寻,因此房屋均因地制宜,随山势而建,其特点是内低外高,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做猪、牛圈或堆放杂物。吊脚楼有大有小,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一条石砍路从山下蜿蜒通向山顶,拾级而上,行约40分钟,便来到山上人家,热情的山民把我们带进一个个原始古朴的屋子。因山高路远,运输困难,山上人家盖房多就地取材。看那房顶,有的是用茅草盖的,有的是用石板盖的,高低错落,点缀在群山之间,形成了奇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如此,人们对于这些老屋还各有说法。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酒肉香”;盖石板的人家又说“石板底下有清凉”。这都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身临这些老屋,便可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以及拼命地享受生命的人生观。一位诗人曾题诗赞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马牙山顶赏奇景
在峡谷南岸的马牙山顶上,有四块奇石屹立,四块兀立山巅的奇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时,远远望去,几块石头倒映在深蓝色的天幕上,仿佛灯影戏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被称为“灯影石”,山下这段长江峡谷由此得名灯影峡。灯影石是灯影峡的标志性物体。在灯影四石中,最负盛名的是“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状,重达100多吨,而底部支撑点不足两平方米,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推,巨石即会滚落。千百万年来,它兀立于群山之巅,饱经天下沧桑,阅尽人间万事,显示着神奇的阳刚之美,有“万里长江第一石”的美称。当年沫若先生游历三峡,见此处奇石赞颂不已,写下“唐僧师徒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著名诗句。
在灯影石下方不远处,可见一座孤峰凸起,孤峰顶上有座小亭,这便是“邀月亭”。邀月亭得名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从邀月亭俯望长江,只见江水就像一条银色巨龙奔腾而来,在此向左急转,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状如一湾明月,因此灯影峡又叫明月峡。站在邀月亭上,可见峡江两岸峰奇峦秀,绝壁高耸,山中林木葱葱,瀑飞泉涌,怪石兀立,相映成趣;游船在江中行驶,仿佛穿行在山水画廊之中,时而绝壁阻塞,时而峰回水转,郭沫若先生过此湾时更不由发出“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山情野趣观猕猴
来三峡人家的游客在领略了山光水色之后,再来观赏活泼可爱的三峡猕猴,定会感到别有一翻情趣。猕猴系灵长目狭鼻亚目有尾猴科猕猴属,生活在三峡一带的多为栗色猕猴。
猕猴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群居于森林中。它们常爱攀藤上树,喜觅峭壁岩洞,其活动范围很大。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只“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招唤猴群迅速转移。如果情况紧急,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巴峡闻声愁断肠,冷泉照影绿阴凉。藤摇乱雨领儿过,树晒斜阳拾虱忙。献果去寻幽洞远,攀梦来撼落花香。空山月暗无人问,啼入白云深处藏。”元代诗人宋元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野生猕猴的生活习性。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以前,三峡人家的猴子占山为王,特别凶狠。自从这里成为旅游区之后,来的人多了,它们便躲进了深山。后来,它们见来人并无敌意,从不侵扰它们,便慢慢向山下转移,逐渐与游人亲近。如今,它们对来这里的游客非常友善,从不主动攻击游人,三峡人家的猴子与人亲近,和谐相处,成为景区独具一格的风景。
三峡人家的猴子非常机灵,它们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本地人,对于携带吃食的游客,总会抢先一步迎上前去,索讨食物。它们最喜爱的食物是水果和甜点心,“有奶便是娘”,只要您给好吃的,它们就会与你亲近。猴子还特别喜欢喝可乐、橙汁等甜饮料,它们还能自己将瓶盖开打,把瓶口放在嘴里喝。猴子也有爱美之心,见到穿得花花绿绿的女孩,它们总爱凑上前去看热闹,有些顽皮的猴子还会抓扯姑娘的衣裙,姑娘们往往会吓得哇哇大叫。其实它们是与人逗乐,绝没有伤害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