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心中的上海
2009-04-21戴小栋
戴小栋
苏州河在晨曦中静静地流淌。
上海的早晨,天空出奇的蓝。那种蓝,透明澄澈得近乎一种精神。几抹白云随意点缀其间。客居者凭栏立于四川北路桥上,阳光从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中间投射过来,恣意暖其筋骨。汽车从背后经过,留下了一些震颤。这时,乌篷船首尾相衔悠悠驶来,白鸥开始在河面上轻舞飞扬。
冬天,是回溯的季节。正月初三,当妻女远赴澳洲,孤灯清影孑身一人时,早前栖居上海的这些片断开始在脑海中发酵。到上海去,到苏州河静静流淌的上海去!倾听着内心真切的呼唤,几乎在一瞬间,我做出了决定。两个小时后,硕大的金属鸟在震耳的轰鸣中与上海实现了期冀已久的亲密接触。从云端之上重新回到坚实的大地,诗意不再,黄昏时分空旷凄美的候机大厅和冷艳撩人裙裾生香的美女也一并锁入记忆的行囊。毕竟,现实生活拒绝暧昧。复旦的老同学文杰等在出口,依然是一副记忆中的样子,但十六年的岁月沧桑还是清晰地刻画在脸上。我,又一次走进了上海的夜色中。
“上海不是一座不能用言辞穷尽的城,而是一座无法用言辞诉说的城。”在沪走马观花的日子里,上海诗人陈东东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这句精准的表述总是如影随形。无疑,在困扰上海人多年的住房问题改善后,今日的上海已是一个最宜家居的大都市,整座城市从里到外写着四个镏金大字:享受生活。生活在上海,可以用舒适、安逸、精致来概括。这里有流行但没有潮流,因为上海人见多识广;这里的人讲究却不奢侈,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只要夹里不要面子”的生活质量。我有一位朋友六年前举家自北方迁入上海,如今已拥有车子房子的她,脸上写满了对生活的感恩:“噢哟,春节回老家,那里的干燥已让皮肤吃不消了,这不,陪老人过完年一刻不停就赶回来了。”当然,让人吃不消的也许还有她那永远也不可能正宗的上海方言。
上海,在我的眼里,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巨大深邃而又色彩斑斓的漩涡。她不仅令人眩晕,而且让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最终成为漩涡本身,他们在惯性中为避免被高速抛出而努力向心、向心。在繁华高贵的西区,伊势丹、巴黎春天、美美百货当仁不让地引领着时尚潮流;在城中心的人民广场,张扬却不失典雅的上海大戏院和美术馆、博物馆诠释着海派文化的渊源;驻足于龙华西路的宜家,感受那些优雅别致的家具和同样优雅别致的波波族,我明白了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位于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的“新天地”,则以其独有的青水方砖、石券门拱的石库门风情提示着上海尚不算太长的历史,但我总觉得,那条狭长的弄堂被镶嵌进了过多的时髦元素,透出的是庸脂俗粉的味道,与王安忆在《长恨歌》里描述的那种“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感觉已相去甚远。
这就是今日的上海,一座庞大得有些恐怖、美丽得近乎鬼魅的城市。
其实,在华丽喧嚣的外表下,这个大都市的底色也颇值得玩味。记得上海作家孔明珠曾写过一篇《生于四川北路》的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北区上海人的微妙心理。听上海的朋友讲,现在上海北区的居民天天逛的是四川路,轻易不会去南京路;西区的居民则热衷淮海路,偶尔才会逛一下南京路。今天,同定居于西区的那些富绅相比,一般的上海市民也没有福气都去吃“锦江”“名豪”、听马友友的音乐会,他们依然讲求精明实惠,“门槛”仍拎得很清。
生活在别处,会时常想起与上海的种种关联,可一旦真正身处这座城市才明白,自己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异乡人。走近上海,实际上是走近一位春睡初起的美人,她可以令你怦然心动,但却不会再走入你的生活了。
只有那条晨曦中的苏州河,依旧会在梦中静静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