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保守治疗198例
2009-04-20华煜
华 煜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肠套叠患儿198例,男136例,女62例,男:女=2.19:1;年龄4个月~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8小时~3天;其中第2次发病29例,手术2个月后重新套叠1例。简单型(回结、回盲、结结、回回等)189例,其中回结型147例;复杂型(回回结、回结结、回盲结、回回结结等)9例。套头位于升缩肠126例,位于肝曲者39例,位于横结肠24例,位于脾曲者5例,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乙状结肠者1例。整复时间(从充气开始计算)5秒~130分钟,主要集中在2~5分钟。呕吐198例,腹部包块80例,阵发性哭闹133例,血便34例(病程>24小时的患儿全部出现血便):均有不同程度神志萎靡、嗜睡、拒食等,少数伴有发热、腹腔积液。
综合症状、体征及X线、B超等辅助检查,本组患儿均在就诊后第一时间被确诊,确诊时间2~30分钟。
方法确诊后均先行保守治疗,立即气灌整复。行立卧位腹部透视后,把Foley氏管(年龄小者可用输卵管造影管)经肛门插入直肠内约5cm,往球囊内注入20~35ml空气,充气囊阻塞肛门后,用肠套叠整复机缓慢注入空气,气压保持45~90mmHg进行复位,用恒压工作方式往直肠内灌气。发现套头后转用脉冲工作方式缓慢增加气压至90~100mmHg,不可超过120mmHg,仍不能成功者,则放气休息8~10分钟后再注气,期间施以手法辅助复位。用左手放于套头上方,腹壁轻柔地朝外下(逆时针方向)按摩3—5分钟,可以改善局部肠管血液循环,缓解套入部痉挛、水肿,降低回盲瓣口的张力(也可同时使用654-2肌肉注射,5~10mg/次)。然后以一手深压套头内侧固定套头,一手压迫套头前端朝其退缩方向缓慢推动,推动时两手用力,时间不宣长、反复次数不宜多。如不成功,可改用双手十指按压患儿全腹部,沿套头向外下稍稍用力。因镇静剂如鲁米那、解痊剂如阿托品、654-2等能掩盖患儿神智萎靡等临床症状,故本组198例中均未使用。
结果
本组整复成功184例(92.93%),其中8~12小时内就诊的122例全部一次性整复成功,平均时间0.9—4分钟;12~24习、时内就诊的61例平均整复时间2~5分钟,有1例未成功,31例经2次以上整复成功;24—48小时内就诊的10例中仅成功2例,整复时间平均3~7分钟;其中1例间断整复时间130分钟,该患儿6岁。48~72小时内就诊的5例均未成功。
整复后平均留观24小时、禁食3~6小时后,有19例复套,再次整复后均痊愈出院。
整复失败后经手术治疗14例(全部为血便患儿),占7.07%;其中套头位于升结肠1例,位于肝曲者2例,位于横结肠3例,位于脾曲者4例,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乙状结肠者1例。复杂型9例中仅成功1例,全部为血便患儿。术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患儿。
讨论
●保守治疗的成败与适应证的选择密切相关。选择病程短(最好24小时以内,对超过48小时者要慎重)、套叠部位近(套头未超过脾曲)、并发症少且全身情况较好,腹部压痛不明显,无严重肠梗阻、腹膜炎,肠坏死征象的病例,可提高整复成功率。
本组12小时内的全部成功,24小时内的仅1例未成功;若病程超过48小时,套头超过脾曲,全身症状差,腹胀明显时,应慎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本组超过24小时的10例中仅成功2例,超过48小时的5例均未成功。透视下见套入头呈大团块影、分叶状,在间隙气压作用下套入部呈“弹簧”样表现是难整复的主要特征,套头是复杂型的难以整复,本组9例仅成功1例。对发病时间>24小时,血便量多、色暗,腹胀明显,X线示套头较大且呈分叶状,位置位于左半结肠者,应及早外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对肠套叠患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诊断明确、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患儿,保守治疗(气灌整复)安全及时、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