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伍尔芙与福克纳文艺观比较

2009-04-19李文琪

岁月·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福克纳作家小说

作家在创作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文艺观念,当我们要探讨伍尔芙的小说艺术时,先考察她的小说理论是必要的,因为她的创作是以她的小说理论探索为基础。伍尔芙一生曾发表过许多论文来阐述她的小说理论和美学思想,然而福克纳是属于潜心创作而无意构建理论的另一类作家,他从没有系统地阐发过自己的文艺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通过作品来感受他的文艺观。同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先锋的伍尔芙和福克纳,在创作中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且都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在研读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时,我发现他们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以下将以他们的创作为根据,对他们的文艺思想作一些比较。

一、文学艺术与人文主义

认定人和人的价值在世上各种事物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人文主义,既是主宰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灵魂,又是文学存在的根据。因此,作家天生就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伍尔芙和福克纳都在他们的作品中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

伍尔芙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人文学,是人性之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的科学。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她的作品《幕间》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生命绵延,人性不变,强调人生与戏剧的密切关系;强调历史的循环以及各个时代的人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海浪》中,伍尔芙对于人生意义的感受和人际关系进行了优美细致而又异常深刻的分析。此外,伍尔芙作为生活在维多利亚男权中心社会的女性作家,以其敏锐的感觉,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机智的幽默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妇女争取独立自主和文学创作的权利摇旗呐喊。她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探讨了女性写作的必要条件和阻碍女性写作的种种因素;而她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以幽默讽刺的笔调说明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女性即使才华横溢也没有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假如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考察这两部作品,我们会看到:它们探寻了女性对写作的渴望以及对实现自我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从而在宏观上探求了人的平等的问题。

福克纳因为深刻而成功地对人类灵魂进行的探索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古斯塔夫·哈尔斯特龙在授予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时指出:福克纳探索的是人类崇高与自我牺牲的力量,权力欲望、贪婪、精神的贫困、狭隘的心胸、可笑的固执、苦恼、恐惧以及堕落的种种过失,随着每一部作品的问世,福克纳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便更进了一步,深了一层。福克纳在作品中反复表现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等人类的优秀品质;他讽刺南方人的傲慢、自负、冷漠、自私;他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剖析南方社会的痼疾,谴责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他对黑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他们的美好品质大加赞扬。正是福克纳的这种艰苦地向异化世界显示人与这个世界的密切关系,显示人性基础重要性所做出的努力,而使他成为一个能反映现代人深刻精神问题的全球性的作家。

二、文学艺术与真实性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的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即是指,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因此,由于创作主体——作家的个性不同,其认识和感悟的侧面及深度和广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美学思想对伍尔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她发现了她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新的美学原则。并且作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作家和理论家,伍尔芙对时代的变迁和作家自身的变化十分敏感。同时还因为深受布卢姆斯伯里的画家克莱夫·贝尔的简化理论的影响,她认为:小说家只有把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有内在真实感的,活生生的人物塑造出来,才是抓住了“灵魂”“生命”“人性”。她还写道: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碎的,奇异的……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因此,伍尔芙所强调的真实是瞬间的印象,是真实的内在性,多样性和飘忽性。

福克纳被誉为“他的时代、他的地理区域的忠实记录者”,尽管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和例子,例如:《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爱米丽经年与死尸同眠的情节,以及《我弥留之际》里的兄弟手足相残等。福克纳对于真实性的理解与伍尔芙有所不同,我们从他的作品读出他对于真实性的理解,那就是作家应该最准确地表现他对现实的理解,即以某种恰如其分的方式来讲述一个真实。福克纳对于小说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他对现代社会和那些既生活在这种社会中,又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从而痛苦甚至绝望的人的认识。

三、文学艺术与独创性

马勒曾指出:创作是这样一种艺术,是艺术家以装饰的方法把任由他摆布的因素加以排列以表达情感。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自由创造,都是不可重复的“自我”,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烙下了独特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创作个性。尽管伍尔芙与福克纳的艺术风格不太相似,但在自觉追求独特性方面体现出相当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试验家”。

作为小说家与理论家的伍尔芙,她的独创性体现在文学理论的探索和小说形式上的创新。在文学理论方面,她提出了重要瞬间说,人物中心论,内在真实论以及透视方法论,伍尔芙还提出了完全由她自己独创的未来小说的诗化、戏剧化、非个人化的理论。在小说形式创新方面,伍尔芙发展了意识流技巧,使用了诗的宏观透视方法。在人物塑造方面,对于意象和象征的崭新的运用,显得更加抽象和富于诗意。《幕间》的出版标志着她为小说艺术找到了一种诗化、戏剧化、非个人化的综合化的模式。

福克纳的艺术成就,包括创作的内容、选择的主题、以及他对美国南方乃至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所作的探索等许多方面。但是使福克纳达到最高的艺术造诣的真正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他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上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他几乎要在每一部小说中尝试不同叙述方式和不同的结构。他将现代小说技巧,如意识流,内心独白,整句甚至成段的自由联想,在同一文本制造多重声音呼应与南方文学的传统技法和神秘的哥特背景结合起来,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因而广受赞誉。

四、文学艺术与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和信仰都具有意识形态特征,都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们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作家的信仰作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也必将以一定的形式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对比伍尔芙与福克纳各个时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对于宗教和宗教文化的态度,伍尔芙和福克纳似乎处在两个极端。

伍尔芙是无神论者。甚至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丝毫也找不到她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任何迹象。她的全部作品中只有唯一一个人物:(《幕间》里的可爱遵守教规的斯威辛夫人)是和宗教有那么一丝关联的。伍尔芙的作品宛如生活的颂歌。“生活,是她真正的信仰。因为除此之外她没有别的信仰。”“对于布卢姆斯伯里而言,艺术宛如一种宗教。”由此可见,伍尔芙把用艺术来体现她所热爱的生活作为她毕生的追求。

而福克纳的作品与《圣经》有着很深的渊源。20世纪初,基督教新教统治南方,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限定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福克纳深受影响,他信仰基督教,并且对《圣经》极感兴趣,这种影响极其深刻地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他前无古人地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圣经》中的典故,故事和传说,并且对其中的许多人物进行影射。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层次,丰富了它们的内容,深刻了它们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伍尔芙与福克纳的文艺思想有许多共性,虽然男女视角不同, 他们的作品主旨都体现他们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他们作为作家的真实反映现实的时代责任感,他们因此也都青睐并擅长意识流手法,在创作中,他们都努力追求对小说形式和技巧的革新,不断开拓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位作家的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M].瞿世镜编.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 美 弗雷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大出版社,2004.

[4]朱宾忠.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文琪,中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福克纳作家小说
作家谈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倾斜(小说)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