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对外传播力
2009-04-16潘天翠
潘天翠
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这是中国首次在对外传播研究领域召开研讨会,受到了传播学界的高度重视,汇集了业界的精英学者和行业领军人。会议征集的论文精彩纷呈,演讲和互动既生动热烈,又不失严谨的学术态度,甚至还有观点交锋的场面。这无疑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会。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中宣部副部长、大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蔡名照出席了会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主持大会。与会者对大会的主题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王晨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对目前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王晨表示,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扩大对外传播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分析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国际传播发展需要,我国应建设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分别从“传播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元素之一、互联网——变革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网络传播、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的缘起、成长和逐渐成为传播领域主角的过程和精彩案例。她强调,网络信息社会必将在我国传播事业身上加盖鲜明的时代标记,而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长期比翼双飞,互相补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共收集82篇文章,其中14篇是以互联网作为主题的,内容涉及网络传播的方方面面。那些不是以互联网作为主题的,但其内文中也有很多包含网络传播的章节,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些学者观察细腻,资料详实,观点不乏新颖和独到之处。
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
美国是世界传媒产业大国,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现在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他们有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被人认为是世界传媒的风向标。他们有很强势的话语权,利用其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中的支配地位对别国进行文化渗透。近年来在媒体的“融合与渗透”方面美国动作最大。《融合与渗透: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和我们的机遇》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助理邓建国演讲的主题,也是本次研讨会优秀论文之一。
邓建国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媒体、电信公司以及信息产业间的跨媒体和跨地域经营等媒体融合实践已经很普遍。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电信法,为以上融合提供了几乎是百年一遇的好机会。2003年6月2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宣布放松其对报纸和电视台所有权的限制,允许同一媒体集团同时拥有一家报纸和一家电视台,为媒体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2000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世纪并购使美国的媒体融合达到高潮。到2008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以及加拿大的汤姆森公司收购英国路透社,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世界传媒界不可逆转的趋势。
媒体融合极大地增强了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目前,8个世界媒体巨头(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迪斯尼、维亚康姆、通用电气、威望迪一环球、索尼和贝塔斯曼)的收入超过了所有南太平洋各国的GDP总额。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则预测,在不久的将来,5-8个巨型媒介公司将统治美国信息市场,50-80个媒介巨头则将统治全球信息市场。这无疑将使全球笼罩在西方媒体的舆论环境下,给其他国家的国际传播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技术推进着公民报道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精神本质是自由。每个人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权利都可以通过技术的途径实现。Web2.0技术所推动的新闻信息的传播进程呈现的形态演进路线是: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时代。在这样的趋势下,着眼于传统媒体不同形态所做的专业分工,着眼于一则报道、一个版面、一个节目、一个媒体的管理方式,着眼于新闻工作者个体报道技能培养的传统新闻教育体系都必然发生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高钢在论文中指出,中国新闻传播能量的源头之水,蕴藏于推动着环境变动的社会各界的公众之间。中国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建构有赖于这个丰沛源泉的开掘。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为开辟这种新的传播境界提供了可能。
高钢认为:“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维基的全部技术理念建立在人的本性是创造而不是破坏;‘协作是最有效的创造模式;‘共享的目标体验是扩大协作规模、延续协作进程的动力这些前提性的信念之上。维基技术影响着新闻传播,推进着公民报道时代的到来。公众将越来越多地加入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他们将在新闻的发现、细节的描述、背景的开掘、意义的分析等涉及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注入他们的能量。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全程参与,将会极大地制约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偏见与误差,让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均衡、更公正、更深刻。”
关于技术催生公民媒体的话题,还有其他几位学者的论述和列举的案例也很精彩,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传播中心吴帆的《浅析以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体力量》一文,该篇论述的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Twitter。
Twitter作为微博客技术的运用载体,以其信息发布的迅速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成为新媒体中一支重要力量。吴帆首先通过翔实的数据介绍Twitter主要受众的特征,以及其作为社会化媒体在传播中逐渐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出Twitter的特征。其次,以具体实例分别从Twitter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政治和新闻业两个角度阐述以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利弊两方面作用,通过对每一个角度的深入分析,探究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方法。
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受众对新闻报道互动参与的诉求,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的说教式传播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网络催生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
“经济全球化,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移民,反恐,金融危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等,任何一个国家独自不可能解决。它们是生产国际新闻的驱动器。几十亿人要从世界各个角落提供消息,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移动电话和互联网都属于参与技
术,在Web2.0时代,这样的技术在全球普及,与对于国际新闻和新闻参与性的客观需求相结合,必然产生出亿万新闻制造者:‘公民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一个新的传播业正在悄然兴起。它以全新的方式制造和传播消息和新闻,跨越国界,全球共享。
所以有人说,一个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胡启恒的精彩演讲一次又一次把与会者的思绪带到了世界大舞台,把视线锁定在网络传播。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互联网将不再是第四媒体,它将成为主旋律。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
王晨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从新媒体发展来看,我与西方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王晨强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要;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打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
提高国际传播力,首先要打造强势媒体,强势媒体的核心是人,要拥有一大批知己知彼的跨国际传播人才,我们来得及培养吗?在会议期间,笔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著名媒体人曹景行,他斩钉截铁的回答,跨国际传播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锻炼出来的,凤凰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说到练,笔者立刻想到了一本书——《拉里·金沟通现场》,美国布莱克曼教授曾经这样对华裔主持人潘杰客说,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学习语言并希望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你就必须跟踪这档节目——“拉里·金沟通现场”。拉里‘金是沟通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因为他不耻下问、善于沟通和尊重每一位嘉宾。他认为成功交谈的基础是:“真诚、态度得体、对交谈的对方感兴趣、对别人敞开心扉。”
读了这本书之后,笔者深深体会到,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家与家之间,近到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成功因素都在沟通中产生,所有的失败因素也在沟通中酿成,所有的冤仇与祸根都是在沟通当中集结的。记者是沟通者,要想做好对外传播,首先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沟通。
关于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的问题,在研讨会茶歇期间,笔者采访了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他是一位行走在东西方之间的官员和学者,经常与各种各样的外国人打交道,他对此有深刻的体会。黄友义说:“对外传播的关键是要让外国人对我们的意见和观点听得明白,接受的了,说到底是争取人心的工作。
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对外国人的了解比外国人对我们的了解就一定多。可能我们对外国经济、科教、历史、风土人情方面了解很多,但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及认识世界的观点未必了解得充分了,且不说外国人之间因地缘、语言、历史的不同也有很大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也都极大的不同。”黄友义强调,“要做好对外传播,就要下功夫了解外国人的思维习惯、话语体系和文化背景,只有真正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这样想,才能清楚我们应该怎么说。而要做到这一点,非下苦功夫不可。靠忽悠打动不了外国受众,因此,对外传播研究的一个主要基础领域是研究外国人的思维习惯,搞清楚我们每说一句话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就像下棋一样,对外交流要能分析预测到对方的反应,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和交流策略。”
黄友义的回答让笔者想起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今天的中国不能再停留在只出口电视机的时代,因为我们的国力增强了许多,网络媒体在舆论宣传领域也已经初步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网络引发了国际传播体系的变革,这也将为打破西方媒体的舆论垄断,实现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外宣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而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研究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及文化背景,让对外传播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文化产品也能像“Made in China”一样走进外国人的千家万户。让“撒切尔夫人们”的客厅不仅放着Madein China电视机,屏幕上还显示着Made in China节目。中国记者用键盘鼠标敲出来的字儿也会频频出现在他们的网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