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小说家“为做公益而赚钱”
2009-04-15
本报驻台北特派记者 王 尧
从《蛋白质女孩》开始,台湾作家王文华就被贴上了爱情专家的标签,经常有女性友人深夜登门,强迫他披着棉被听失恋的故事;两岸三地的记者采访,话题也都绕不开都市男女的爱恨情仇。文字散发出的风趣幽默、体贴入微等特质,令王文华成功跻身台湾女性的梦中情人之列,岛内名嘴陈文茜也感叹,“如果我年轻15岁,会爱上王文华”。2007年以后的王文华,却似乎更愿意谈论另一个话题:“社会企业”。
对王文华的采访就在他的“若水公司”。这个公司没有招牌,铁艺的院门、露天咖啡厅一般的庭院、书吧般明亮而温馨的办公室,入口处的墙上有半杯清水。按照约定的时间,王文华准时出现。这个身穿蓝色T恤,斜背大包,1967年出生的标准中年人,乍一看与台大校园里的大学生没什么区别。在半杯清水旁,面对《环球时报》记者的镜头,王文华露出招牌式的微笑,他说:“这是我们的LOGO———一个半空的水杯,它提醒我们:永远为匮乏的那半个世界努力。”
王文华在中学编校刊时就已显现文艺青年的特质,台大外文系毕业时他得了“联合文学新人奖”,但王文华赴美读书时仍选择了斯坦福大学的MBA,择业时也是首选华尔街的金融公司。2004年的最后一天,王文华辞去了MTV电视台董事总经理的职务,暂时告别职场。“我告诉自己,再回到职场,一定要做一件百分之百让自己开心,对社会有益的事。”2006年8月,王文华和好朋友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前半生都太专注营利事业,投入公益的时间太晚太少。做公益最简单的就是捐钱,但捐钱后往往没人关注钱的下落和效果。更重要的是,给鱼不如给钓竿,只有帮助公益组织自给自足,才能长期解决问题。于是,王文华和朋友们开始在台湾推广“社会企业”这个概念。
王文华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所谓“社会企业”与一般公司不同之处在于:提供的产品、雇用的员工、或服务的顾客等方面,解决了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创造了社会公益。“若水公司”就是挑选一些符合“社会企业”条件的公司或项目加以投资,承诺在3年内至少拿出1亿元(新台币,下同)投资,但在投资之前会在章程中明订:该公司将获利的10%用做公益,而且其社会公益的目标不能因为资本结构的改变而改变。这“10%”,被王文华称做“有爱心的资本主义”。
“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做公益,而是为了做公益而赚钱。能赚钱,公益事业才能持续发展。能赚钱,才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公益。”王文华说。“若水公司”推出了“公益创新者计划”,资助民众在业余时间以更多更好更新的方式帮助别人服务社会:“梦想之家青年中心”让原本对前途茫然的青少年不再游荡在街头;“不老骑士”带80高龄的阿公阿婆骑车环台,沿途拜访老人院慰问老人等。
王文华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参与公益,应该从年轻时开始。公益不是退休富人的赎罪券,而是青春年少的蛋白质。”有年轻人为加入“若水公司”放弃到美国念书,被王文华斥为“发神经”,王文华用一顿连珠炮式的“轰炸”把他骂醒:“你真要帮助别人,就先充实自己!有机会到美国念书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练就一身本领再回报社会。”
王文华在投身“社会企业”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副业”———爱情小说创作。2008年10月,他的新作《我的心跳,给你一半》在台湾出版,2009年情人节又在大陆首发。与之前的作品不同,新作的整个故事发生在大陆,男女主角来自海峡两岸。“自从2002年《蛋白质女孩》出版,我开始常去大陆。认识了人、爱上了人、听到了故事,也创造了故事。《我的心跳,给你一半》,是我为了这7年,为了在大陆那些我爱,和爱我的朋友,所写的故事。”这就是王文华为新书写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