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剧《大生活》语言的独特性

2009-04-15王玉梅

电影文学 200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语言

王玉梅

[摘要]电视剧《大生活》反映了四川人的善良与乐观、从容与坚韧,独具风格的语言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普通话与川方言的交替使用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文化现象,独特的语言风格促进了观众对川方言的地域文化认同,而较高的方言可懂度又是其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大生活》;语言;文化认同;方言可懂度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大生活》在全国各地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透过这部电视剧各地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四川人的善良与乐观、从容与坚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褒贬不一的主要是独特的语言使用形式,普通话里夹杂着大量成都话的台词。本文试从文化视角谈谈《大生活》语言的独特性。

一、《大生活》独特的语言与川方言的地域文化认同

《大生活》语言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将普通话与川方言自然而流畅地交替使用,真实地再现了成都人的思想风貌和情感世界。

上个世纪末,方言影视剧悄然兴起,方言传承地域文化的独特功能是普通话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巴蜀人“嗜好语言”,川方言剧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但是,近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其中一点就表现在对自己所持的方言听而不闻,对本土文化视而不见,尽管有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但是在单一语境下的民众很多已经变得麻木迟钝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乡音,乡土意识就很难存在,尤其是年青一代,而没有了乡土意识、乡土情结,也就很难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但即使有乡音,天天说天天用。而缺乏对乡音所产生的本土文化的认知,因此也就很难谈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口耳相传的乡音已经奠定了人们深层次的但可能却是无意识的本土文化记忆,这种本土文化记忆往往是人们建构认同的基础,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无意识的本土文化记忆转变为有意识的认知与认同呢?当代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文化对于建构集体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生活》中普通话与川方言的交替运用,让四川本土人在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中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方音土语居然和强势方言——普通话平起平坐,当这种混杂型的话语回响在全国观众的耳畔时,四川人也发现、反省了耳熟能详的川方言的另一独特魅力,川方言的表情达意功能是其他任何语言、方言都取代不了的,如“勾兑一下嘛”的内涵远非“摆摆平”“拉关系”就能解释清楚的。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因素,与普通话相比,汉语方言中的绝大多数方言都处于一种弱势方言的地位,这就使得一些本来就对母语缺乏深厚感情的人不认同甚至歧视自己的方言,对方言的不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地域文化的不认同。目前,方言影视剧作为数不少,但仔细想一想。究竟有多少人对这些作品所使用的乡音土语产生一种方言自豪感?乡音的熟悉与亲切并不代表可以为之引以为豪。《大生活》中的普通话与川方言交替不是要洋不洋、要土不土的地方普通话。它既不憋腔也不调拐。《大生活》不是搞笑剧,不是为了博取观众的笑声而将方言里的“俗”都抖落出来;它的故事也不是发生在穷乡僻壤,它不需要《秋菊打官司》那种原生态的生活再现。成都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大生活》表现的是四川人从容面对生活的心态,当普通话没法完全表达剧中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时,就用方言去诠释。《大生活》不是方言剧,它只是在语言运用上超出常规的一部电视剧,我们认为,与其他川方言影视剧相比,当《大生活》中的人物台词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了荧屏上时,四川人对自己的川方言更容易产生自豪感,而对方言的自豪感又更容易使他们认同自己的本土文化。

众所周知,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是各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方言。四川文化是四川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它有着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巴蜀大地上的各类民众。对四川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四川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情感的归属。《大生活》独特的语言风格促进了四川人的身份认同。加强了四川人的情感沟通,川方言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和能引起内心共鸣的作用是四川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所无法相比的。

不能说四川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就是源于《大生活》中普通话与川方言交替使用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但是不能否认,不论是对久居本地还是客居他乡的四川人来说,普通话中夹杂的川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大生活》中普通话与川方言交替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文化现象。

电视最显著的功能是可以突破地域边界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受到同一种媒介文化的影响。对全国的电视观众来说,接受一部电视剧就是对这部电视剧的认可,认可它的内容、人物、语言等诸多方面。《大生活》的收视率说明,绝大多数观众是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也就是说,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同。中国地域辽阔,汉语方言复杂多样,并不是任何一种方言与普通话交替使用都会产生《大生活》如此的效果。即便是纯方言影视剧,如东北方言剧、川方言剧等等,它们给非方言区的观众留下的方言印迹有多深?一般情况下,习惯置身于普通话语境下的异地观众对一种方言文化的认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生活》中的川方言搭上了普通话这辆便车,观众在获得新鲜感、陌生感的同时,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也逐渐领略到了普通话与川方言有条有理的交替所带来的和谐感。这种和谐感使得观众重新认识川方言,重新认识川方言所承载的四川文化,只有认知才会有认同。

二、《大生活》独特语言风格的形成条件

《大生活》之所以能在语言的使用上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川方言的特点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川方言较高的可懂度是《大生活》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而追根溯源,川方言较高的可懂度又与四川历史上的移民运动密不可分。

移民运动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口的迁徙往往引起语言的分化,而语言分化的结果是方言、次方言的产生。四川是一个移民的省份,成都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据史书记载,四川历史上曾有六次大规模的境外移民入川运动。清人傅崇矩《成都通览》中记载:“成都之地,古日梁州,历代皆蛮夷杂处,故外省人呼四川人为川蛮子,也不知现在之成都人,皆非原有之成都人,明末张献忠入川,已屠戮殆尽。国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土地,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余皆从军入川,及游幕、游宦入川,置田宅而为土著者。”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四川地多人稀,清政府为了招募百姓开垦土地,组织大批移民入川,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成都人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云南、江西、江苏、广东等全国16个省区,移民带来的方言涉及北方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诸多方言。最

后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移民主要集中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据记载,这两地移民的总人数在80万左右,人口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一时期的移民对推动四川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移民史角度看,四川是一个移民的省份,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川方言是移民的产物,尤其是属于西南官话的成都话,成都话是在与全国各地方言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四川在历史上是一个接纳全国各地多方言移民而不是单一方言移民的省份,所以四川方言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显得更为复杂。持各种方言的移民进入四川后,与当地的居民杂居在一起,为了交际的需要,相互交流时都尽量避开对方听不懂的方音和词汇,久而久之,移民的口音里带有四川话的色彩,而当地人口音里的土词俗语、难懂的发音则也淡化、改变了许多,川方言是在各地方言相互借用、吸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方言融合的结果。

移民特征造就了川方言特有的风格。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与汉语其他方言相比,成都话的音系比较简单,声母、韵母与普通话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成都话与普通话两者之间对当的成分较多,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成都话与普通话的差距。成都话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是在调值上。成都话虽然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但阳平、上声和去声的调值与普通话截然不同,这也是川方言听起来别有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从成都话的语音系统上看,成都话是在声调上很有特色、可懂度比较大的一种方言。“方言的通话程度,指使用不同方言的人交谈时对对方方言的可懂度(Intelligibiliy)。”“在汉语方言各区,影响可懂度的主要因素是词汇,而不是语音或语法。譬如阳平、上声和去声的调值,四川话跟北京话大相径庭,但是只要词汇相同,尽管调型不同,相互间还是听得懂的。”

就是因为成都话语音系统上的特点,当普通话中夹杂成都话。成都话中夹杂普通话时,两者之间的反差不是很大,所以《大生活》中普通话和川方言的交替使用没有给观众造成强烈的突兀感。语言学者曾对全国17个方言点进行方言间语言成分对当类型的测算,计算方言沟通度的平均值。测算的结果是成都话的沟通度平均值排第一,汉口排第二,北京排第三,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成都话的好学易懂。当两种对当成分较少、反差较大的方言交替在一起时,不仅方言可懂度低,而且听者心理接受度也较差。电视剧讲究视听效果,《大生活》如果在听觉上就让观众难以接受的话,它是很难在全国各地热播的。

在汉语各大小方言里,有时俗词俗语比语音更难理解,考虑到这个因素,《大生活》对方言词语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力避土俗的成分。加之电视字幕的显示,所以说《大生活》中虽然普通话和川方言交替使用,但是并不影响全国观众对川方言的理解和接受,如“咋子嘛!”“一直走。抵拢倒拐!”等。川方言里有许多词语生动形象,如“安逸”,普通话用“舒服”无法诠释它的真正内涵。电视剧中的台词以普通话为主,当用川方言更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等时,则选用川方言。在《大生活》的很多场戏里,男主角张国立就能根据情境舍弃原剧本的台词,用原汁原味的成都话表达人物的情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妥帖也更加丰满。有观众评论,这种勾兑的“川味”既保持了本土特色,又保证了全国观众的接受程度。

川方言是原居地方言与历史上大量移民带来的方言融合的结果,独特的移民特征造就了川方言的别具一格,在语音系统上不仅简单易懂而且川味儿十足,在词汇系统上又极富地方特色,这是《大生活》能大胆地在普通话中夹杂川方言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

《大生活》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全剧的一个亮点,语言使用上的探索与尝试给这部电视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视效果。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独特的语言风格促进了观众对四川地域文化的认同,而川方言的特点是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