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看纪录片故事化创作
2009-04-15何洪池
何洪池
[摘要]近年来观众对纪录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要求大大增强,纪录片导演也越来越重视纪录片的故事化,由此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纪录片《圆明园》采用故事性加三维动画的手法和技术来结构、处理影片,这是它获得观众广泛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本文从《圆明园》中所使用的故事化创作的手段——故事性加三维动画的手法和技巧来探析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并就人物扮演是否适用于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圆明园》;纪录片;故事性;动画;故事化
纪录片的故事化是当代纪录片创作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张谦在2002年1月发表的《记录与叙事之间的再现艺术——浅析纪录片的故事化》中就提及了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倾向。纪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然而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而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吸纳故事片创作的故事性手法后,纪录片更能吸引观众,并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本文中提及的纪录片的故事性是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一个元素,运用纪录片的故事性表现手法是实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6年9月,纪录片《圆明园》上映后一个月全国票房已达500万,破中国纪录片票房记录。《圆明园》得到观众如此青睐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它采用故事性加三维动画手法和技术来结构、处理影片。
一、《圆明园》的故事性
《圆明园》虽是一部纪录片,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到故事、悬念和视觉奇观这些故事片所具有的元素。影片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从意大利到清廷来的传教士,后来成为皇家御用画师的郎世宁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展开、讲述故事;第二部分通过一个英军的随军牧师麦基自述来描绘整个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烧的过程。影片运用故事性的表现手法,通过讲故事来展现影片,增强了它的可看性,更能吸引观众。
故事——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情节安排的处理。一部影片有故事就必定有情节、有细节,《圆明园》也不例外。它采用了讲故事的手段来安排、处理影片,使得影片的故事性增强,进而实现其故事化。一部影片有情节、细节就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圆明园》中有着大量的故事情节和细节。
比如,康熙应胤禛邀请观赏牡丹,他在牡丹丛中看到弘历练剑,康熙觉得弘历聪慧过人,便非常喜欢他;康熙死后,胤稹继位成为雍正,很多人怀疑他靠阴谋篡位,关于他登基的说法有很多。有传言雍正毒死自己的父亲,也有人说康熙因喜欢孙子弘历才将帝位传给雍正的;雍正对圆明园的设计,其中一处景观设计来源于杜牧的诗歌《清明》,凿池观鱼的想法是效仿杭州西湖的风景玉泉观鱼;雷金玉如何成为皇家的总建筑师,这个家族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皇家建筑的设计与修建,他们使用烫样——建筑模型;雍正将自己和儿子装扮成中国文人形象;皇家子孙在皇家书院的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雍正将谋反的兄弟关起来;雍正日夜工作,批改奏折,积劳成疾;雍正让道士在圆明园中炼药并服食;乾隆用餐时,每道菜只吃一点点,不暴露饮食习惯,避免被投毒;乾隆迷恋写诗和对圆明园修建工作的规划;乾隆晚上选择一位妃子共度良宵;皇帝和他的家族及太监、宫女们在园中小城内扮演各色人物演戏;乾隆派郎世宁修建大水法。并让他将人体喷泉改成动物喷泉;乾隆将西洋花园赐给他的维族妃子,并在花园的东边为她重建草原故乡;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北塘,到后来占领圆明园,并烧、抢圆明园;咸丰皇帝优柔寡断,面对第一道防线崩溃,他只能通过吸食鸦片寻求安慰,放弃抵抗英法联军;法国军队占领圆明园时只有20几个太监奋起抵抗;英法联军拍卖从圆明园中抢夺来的战利品;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被活活焚烧死于悬挂有大清9位皇帝画像的最大宫殿。大量故事情节和细节的安排、运用是这部纪录片故事化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影片有情节就有看点,有细节就能感染观众。《圆明园》将故事性这一元素在影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故事性上成功地实现影片的故事化创作与历史真实的结合。
悬念——故事吸引人的诱饵。一个个悬念促就了观众紧张和期待的心情。纪录片中有了悬念。它就不再枯燥无味。观众就有了看下去的兴趣。《圆明园》中对悬念的运用可谓处处见影。郎世宁发现皇帝并没有住在北京的官里,皇帝住在哪呢;郎世宁画一幅中国小孩画,并希望借此打动皇帝,但结局又怎样呢;康熙对科学的热爱和在天文、数学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永远想不到科学对帝国未来的真正意味;康熙死于何因;圆明园这个奇迹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创造的,这个家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雍正为何要装扮成文人的模样;雍正为何请道士在园中炼药;雍正死于何因;乾隆为什么用餐时每一道菜只吃一点点,即使他很喜欢吃其中的某一道菜;乾隆为什么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太监们为什么要在园中一座小城内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商人、士兵、工匠甚至小偷等;乾隆派郎世宁修大水法,但中国人对欧式建筑一窍不通,郎世宁又是如何完成的呢;乾隆为何要将西洋花园送给他的一个维族妃子;清廷帝国表面十分浮华,它到底隐藏着什么危机;面对西方的大炮和军舰,咸丰皇帝的优柔寡断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英法联军的进攻是怎样进展的呢;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圆明园的命运会如何;英法联军为何会撤离北京。悬念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看《圆明园》的时候对故事发展的期待心情得到满足和愉悦,观众在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感受到故事片中悬念带来的揭开谜底、得知真相的那种快乐与幸福。影片中的一个个悬念不单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接一个跌宕起伏地讲述了一部完整的圆明园史诗故事。
视觉奇观——五星级体验。《圆明园》整部影片采用历史再现的手法,导演在再现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蕴造一种纪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效果;却逆道而行,在画面的构图、光、影、色彩等方面十分讲究。影片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都采用故事片的手法,对画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都相当高。《圆明园》带给我们的体验同观看许多美国大片时的视觉感受是一样的,影片中气势恢宏、壮丽、华美的圆明园园林造型,英法联军攻打清军的战争画面那种宏大气势的场景,画面给人华丽、优雅、大气的感觉与享受。
虽然导演采用故事性的表现手法来安排、处理《圆明园》。将制作故事片的手法和技巧运用到这部纪录片中,但这些并不影响这部纪录片的历史真实性。它是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运用一些故事化的手段。让这部纪录片更好看,这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三维动画的大量运用
我们惊叹故事片中大量动画的运用,同时也习惯于这些特技动画带给我们的视听享受。看惯了《指环王》《金刚》《维尼亚传奇》中的特技动画后,我们看《圆明园》时,并不反感这部纪录片中整个圆明园的场景是用三维技术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中有35分钟的画面镜头是运用
电脑三维动画基于历史真实构建出来的画面场景和效果,这在纪录片中是少见的,但这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真实。我们享受《圆明园》中的三维动画带给我们视觉效果,我们沉浸在圆明园的园林景观中并乐此不疲。
锐智盛扬公司20多个技术人员用了长达5年的时间完成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当年的盛景的三维动画工程。据介绍,其中3000名英法联军行进在1860年的北京街道上的场景,其实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外景地由30多名外国群众演员走出来的,不但要将其“克隆”成3000人,还要虚拟出1860年老北京的街道。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康乾盛世”的缔造者曾齐聚于圆明园中,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锐智盛扬用数字合成场景、虚拟出无数牡丹花,也因此开创了国内制作此类无法布置的背景任务的先河。在过去。特技动画的运用似乎是故事片的专利,在纪录片中几乎没人会用。今天,纪录片中也渐渐出现动画,《圆明园》中三维动藏总时长占到整部片子的1/3以上,这是它的一个亮点,增加了影片画面的可看性。使其故事化得以全面完成。
三、纪录片故事化创作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中运用故事性的手法和三维动画技术,目的在于让纪录片不再枯燥,观众喜欢观看纪录片。它为了强调影片的故事性进行情节、悬念的安排与处理,通过光、影、色彩等来加强视觉效果;同时运用三维动画重现过去的历史场景,这些都是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讲故事、展现故事。创作者运用的故事片创作技巧和手法也必须基于历史真实。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手段,使纪录片更有看点,更具趣味性。纪录片创作者在追求故事、情节、悬念时得基于历史真实。不能没有故事就生硬地捏造出故事,甚至虚构故事、过度猎奇、生拉硬拽;在悬念的设置上故弄玄虚;在讲故事时节奏拖沓,故事主线和人物关系杂乱;违背历史真实、拙劣地滥用“真实再现”手法,使讲故事变成了“演故事”,使真故事变成了假故事等等。所以。运用故事片的制作技巧和手法来制作纪录片。实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是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讲故事、展现故事。实现纪录片故事化与历史真实的完美统一。纪录片故事化并不影响其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因此在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时候,适当地引用故事片创作的一些技巧和手法,使纪录片更具可看性和趣味性,是非常可取的。
四、人物扮演的争鸣
纪录片《圆明园》在进行故事化创作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采用人物扮演。对于纪录片中采用人物扮演重现历史,学术界和纪录片创作者有倡导的,也有坚决反对的。反对者认为人物扮演不能保证其历史真实性;倡导者认为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人物扮演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这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到底在纪录片中是否应该采用人物扮演,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看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意图来确定是否采用人物扮演这种手法,来进行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