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人物评析
2009-04-15刘华唐海民
刘 华 唐海民
一般而言,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个体要通过这种天经地义获得自我存在的意义、获得自我满足感,就必须保证自己内心的足够强大和真实——即能够认识自我的缺憾,把握自我意识的走向,回应自我的真实需求。如若不然,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怯懦就可能抓住自我、主宰自我的感应机制,并阻绝个体与外部世界发生有意义的联系。最终,个体非但不能伸张自我的生命意志,还可能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扯人一场浩劫,使与自己发生互动关系的他人的生活受到影响。果真如此,个体生命的存在对其自身而言是可怜而可悲的,对与其相关的人而言可就是灾难了。斯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生死朗读》就以三段发生在主人公汉娜身上的朗读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弱点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的困境以及人类面对自我的无奈与无助。下文试析之。
一、故事梗概
汉娜,一个倔强干练的德国女人,有一个耻为人知的秘密——不能识文断字。为了摆脱这种耻感,她总是义无反顾中断自己本可渐入佳境的正常生活,再从另一个卑微的起点开始自己的人生。二次大战期间,她原本获得了在西门子公司的晋职机会,却因害怕露丑蒙羞而辞职,选择了做纳粹党卫军看守。在做看守期间,她为了获得心灵的滋养,总是选择少年女犯为自己朗读,而后把她们送往死亡营。
战后,汉娜因为自己在二战期间的罪行长年受到良心的折磨,不得解脱,她封闭自我,离群索居。她偶然的一次相助使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闯入了她的生活。少年的纯真与活力照亮了她孤独的灵魂,让她勇敢地敞开了寂如枯井的心门。她与少年情投意合,她在少年的朗读中舒展自我,后因交通公司对她的晋升再次勾起她内心的恐惧,她毅然斩断情丝与少年不告而别。
时隔8年,汉娜因为二战期间的罪行被送上法庭。她再次因为自己的耻感拒绝以签字澄清关键事实,后被判终身监禁。庭审之时,曾经与她相恋的少年——麦克在旁听席上获知了她的历史,并结合过去交往的经历知晓了她内心的秘密,出于对汉娜隐私的保护,他对汉娜知情不救。汉娜服刑lO年后,麦克决意用朗读伴汉娜度过赎罪的日子。他不辞辛劳地录读一本本文学作品寄给汉娜。汉娜在麦克朗读声的引导下开始识字,并学会了写信,期望与麦克沟通,而麦克收信后却从不回复。汉娜即将出狱,麦克应狱方请求为汉娜出狱后的生活作了安排,但在与她见面时却摆出公事公办的样子,明确说明汉娜出狱后再无朗读和邮寄磁带!汉娜无法接受这一切,在狱中自尽。麦克为此悔恨不已,在完成汉娜的遗愿后,开始坦白自我。
二、第一次朗读事件——逃避与作茧自缚
在第一个朗读事件中,主人公汉娜因为内心的暗弱,奔逃于心灵的暗夜,把个体的自我价值抛荒,把内在的精神追求变成了见不得天日的老鼠,躲在阴暗的角落,以人际关系为工具攫取自己的所需,结果个体是得不偿失、作茧自缚。
群体社会中的个体总是通过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或者关系定位来赢得自我的尊严,实现个人价值的。汉娜离职前,西门子对她的晋级恰恰是对她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如果这种肯定成为其个体人格合理纳受的一部分,她也可藉此在他人的认可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切实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施展生命的无限潜能。然而为了内心不可救药的耻感。她离开西门子,就否定了自己经由工作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我的可能性,既消解了自己对周围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斩断了她与自己熟悉的环境建立的关联感以及从中获得精神支持的可能性。从此,她把自己关进了自我设限的囚笼中,只在“在否定性的框架中”--一求生存,“不要别人介入,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离群索居成为她捍卫自尊的惟一武器。
然而,人的欲求是无止境的。“人的生活表明,一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成为支配的力量了。这时,将会有另外一种需要取得支配的优势。”离群索居虽然能够带给汉娜不受他人羞辱的安全感,却让她时时处于独自向隅的孤独状态,这种孤独反映在精神世界里,就是无依无傍的虚无感和生命意义的匮乏感,而这些感觉是生命的本能所不能容忍的。利用职务(看守)之便要求犯人朗读,是一种体面而不露痕迹的避丑藏拙方式,既回应了汉娜内心的需求,又使一切在她的掌控之下,这样的掩饰可谓天衣无缝。
只是汉娜有所不知,阅读是丰富生命、启迪生命的一种途径。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握读写,而把本可自我控制、自主进行的丰富生命体验、拓展心灵视野的阅读活动交由公开而生硬的职场人际关系(看守与犯人)来完成,汉娜实则是用市侩的功利心理损抑了自我的心灵呼唤,使得只关乎其个人的朗读历程好不尴尬:奉命朗读的犯人头上罩着牢狱生活的阴云和死亡的恐怖,自是怀着诚惶诚恐的畏惧侍奉汉娜,断然读不出文本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力量,也不可能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文本的理解进行阐发性解读表达。犯人的朗读行为缺乏生机和色彩,就大大稀释了所读文本昭示的含义和意象。而身为看守的汉娜,一旦要求犯人为自己服务,自然会出于保持“优等民族”的威仪和保持职位尊严的考虑,在聆听的过程中做出一切努力掩饰文本内容带给她的情绪反应。自我的阅读体验被职业的威权操纵,她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囚徒、耻感的奴婢;心境不能与作品内容相融合,她的聆听自然成了掩耳盗铃式的装腔作势,也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愉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年后汉娜当看守时的一段罪行遭到法庭指控,她的使役性朗读行为作为证据进入公共视界,竟添了一层令她百口莫辩的含义:充当了法西斯独裁爪牙之后,就心安理得地肆意利用职位之便行使奴役他人的权力,居高临下地向手下待宰的羔羊为所欲为地发出命令。她的这种行径分明显现了她的心灵与她所忠于的职守一样丑恶。她之所以能够坐视300名无辜的犯人生命殒灭于火,早在她的使役性朗读行为中就现出了端倪,她的冷酷铁证如山。
在此我们看到,一个逃避的初衷(耻感)、一个不经意的谋生选择(做纳粹看守)和一个简单的使役性朗读行为,就将汉娜的一生坠入非其力所能承担的历史罪恶漩涡之中,后来她虽用倾尽余生的自囚赎罪也不能弥补一切。这说明,舍本求末的生命姿态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反而可能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埋下悲剧的种子。
三、第二次朗读事件——虚妄筑梦与自欺欺人
在第二个朗读事件中。汉娜用自我的需要、用真身与本我设定的情境,裹挟了一个天真无邪的生命,让它随己一同经历一场风花雪月的美梦。但是由于汉娜对自己的情感需要缺乏真实感和担当的承诺,当心理危机再次袭来时她只顾逃避,就用自私和虚妄伤及了无辜。
离群索居使汉娜的生活变成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但流淌于其体内的生命原动力并不甘于让她的生命停滞于行尸走肉的状态,需要她与他人发生有意义的联系。需要她被人关心和爱恋。但是耻感深重的汉娜想与人发展亲密关系,就
必须以心理的安全为前提,那么她以少年为情感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成熟足以自持,足以守住心底的秘密,维护自己在情感关系人面前的自尊和优势,断无受辱之忧。另者,极度的自尊早已剥夺了汉娜与他人维持长久关系的可能性,以惊世骇俗的方式与少年相恋,汉娜就用不着考虑两人关系的发展远景和未来走向。消除了所有顾虑,没了任何羁绊,她方能随心所欲地沉醉于本我的欲念。
居然,虚弱的内心为汉娜编织出这样荒唐的生活逻辑,也成就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美妙爱情:汉娜以少年麦克无法企及的成熟和阅历为掩护巧妙地发掘了彼此需要、彼此给予的结合点,并藉由这个结合点在引导一个懵懂的生命走向成熟的同时又彼此丰富、完善自我。汉娜用喜欢听人朗读的愿望使麦克体会到一种被人需要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由此激发了他对自己和爱人负责的担承感和使命感,从此他在学业上刻苦努力。而麦克的朗读则为汉娜展开了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汉娜徜徉于其中或哭或笑、或嗔或忧,释放着自我,重现了生命的活力,回复了本我的天性。似乎,一切的一切尽善尽美。
但是,汉娜的心中那个怯懦的恶魔一日不除,她得过且过的爱情美梦就长久不了。当再次晋职(这次晋职来自交通公司)的告令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将汉娜内心的耻感激醒时,她纵有千般不忍,也只能义无反顾地从这场关系中抽离。“在两人关系中,任何一方的退出都会破坏整体的存在。”亲密关系是男女双方以灵肉相许的忘我投入和彼此交融,相爱的双方通过彼此的融合完成自我、超越自我,这就意味着:只有情感对象的存在及其对情感的承诺才能确保情感关系人的情感体验完整而有延续性。汉娜违背人伦与懵懂少年相恋又单方面从两人关系中抽离,不仅擅自撇除了自己对情感关系的承诺——即拒绝继续分享和担当,而且腰斩了麦克的情感体验,使麦克的一腔激情无所托付,使他经由爱和爱人得以升华的自我没了归宿。可以想见,汉娜的擅离对麦克伤害之深。
在这个朗读事件中我们从汉娜身上看到,当一个人被内在的心魔彻底俘虏时,成熟和阅历都可能幻化为表象,盘剥着个体对生活的基本渴求,如果连她对情感的依存机会都不放过,这个人就与正常的生活彻底无缘。
四、第三次朗读事件——灵魂缺位与庸人自扰
影片中的第三个朗读事件是第二个事件的延续和终结。不过这次,这个朗读事件的发起者不是汉娜,而是深受第二个朗读事件影响的麦克。在这次朗读事件中,成年麦克的世故和私念杂陈让他失去了自我救赎的力量,他只想用一厢情愿的朗读求得心安。最终在突破了汉娜长年固守的心理防线后,又用釜底抽薪的方式阻断了汉娜回归正常生活的路。麦克在这次朗读事件中的表现可谓是庸人自扰、顾此失彼。
当年汉娜不作任何交代地离去。使麦克深陷情殇不能自拔。同时,因为自己与汉娜的关系有违世俗。麦克内心的苦衷也无法向他人倾诉。“曾经沧海难为水”,长期的自我隐抑使麦克失去了对自我的坦诚和对两性关系的信任,他只经历了短暂的婚姻生活就独自率性过活。大学时代的麦克旁听审案,意外地见到了被告席上的汉娜。当初麦克一直未解的关于汉娜的谜团被法庭以残酷的方式解开,麦克这才了解了自己初恋情人的前世今生。法庭昭示的汉娜的罪恶与汉娜曾经在他面前表现出的“真”与“善”交织在他心头,令他方寸大乱。纵使内心挣扎,麦克经过盘桓,出于维护汉娜自尊和避免个人隐私外宣的考虑,最终选择对关键证据保持沉默。忍看汉娜将后半生推入高墙。
这之后,麦克再次因为汉娜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不过这次他所面对的是自己的良知:木是主犯的汉娜拒绝当庭做笔记鉴定,实际是选择以自囚的方式为自己的过去赎罪,仅就这一点,相对于她那些从未真正忏悔过、直到判决的最后一刻还在抵赖诿过的同案犯而言,她敢于担当的勇气已让她成“佛”。相形之下,麦克自惭形秽、无以苟安。被负疚心理噬咬了多年后,麦克开始朗读,孜孜不倦地把一本本文学作品变成一盒盒磁带裹卷的人声源源不断地寄到汉娜身边,希望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麦克的朗读本意不过如此,不是什么心无旁骛的顾念,也与倾心相守的承诺无关,但是由于它孜孜不倦而又绵绵不绝,就产生了非麦克所料的发酵作用。受麦克朗读的发酵作用影响,汉娜竟奇迹般走出自己固守了大半生的心理障碍,她开始正视自己、改变自己。开始识字看书。同时,也不满足于麦克的单向奉献,她渴望与麦克平等地交流,她希望自己与麦克还能像从前那样彼此分享、彼此给予。为此她卸下心理防御的厚甲,给他写信,向他表达自我的需求和内心的企愿。但是多少来信,麦克只阅后封存,只字不回。汉娜即将出狱,麦克不顾汉娜自囚赎罪的事实,在狱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逼问汉娜的反省情况,这才把他的狭隘和自私暴露无遗。
显然,在这次朗读事件中,麦克的作为缺乏对施为对象的坦诚理解与接纳,是灵魂缺位的。灵魂缺位,朗读的行为就是一厢情愿、强加于人,就是对朗读的受众居高临下的恩施,可恼的是他还要用执著把不明就里的受众挽留在一段尘封的往事中持守一个无果的希望。这样的朗读对倾尽余生忏悔的汉娜而言不啻是愚蠢透顶的侮慢。希望破灭,让自己的生命止于赎罪就成为汉娜保持自尊、忠于自我的最好归宿。显然,是麦克用汉娜喜欢的方式戕害了她。
五、结语
通过《生死朗读》的三个朗读事件,我们看到:心灵事件具有隐蔽性,每个人的意识活动都隐藏于“个人生活城堡中的内殿”,外部力量鞭长莫及,能够解决我们个人问题的只有我们自己。只有真实地面对自我,坦然面对自我的缺憾,才能保持自我生命状态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个体的生命活动与生命关系形态才具有方向感和意义,才不至于本末倒置、损人不利己。这或许是汉娜和麦克的人生遭遇留给我们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