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2009-04-15付海蕾
付海蕾
摘要:随着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正式结束,中国银行业已经与外资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和挑战,中国银行业应该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强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从而加强竞争能力。因此,考核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加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搜取最新数据,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研究框架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 竞争力
0 引言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正式结束。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银行业将从这一天起,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与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将逐步形成。因此,研究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考核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估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也自然成为许多专家和金融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1 我国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源于中国银行业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1 监管环境的变化。2004年国家监管部门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把资本充足率确立为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并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要求到2006年底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达不到要求将停止商业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但是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银行信贷等以资金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的支持,银行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推进器;而单纯地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进行过度扩张占用了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必须探讨盈利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实现业务持续发展,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
1.2 市场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今年来,中国银行业规模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数量众多的银行依靠同质业务模式发展,相对单一存贷利差式的收入结构使银行越来越同质化,难以维持生计。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的开放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外资银行的挑战,使中资银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已成必然之势,因此中间业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方向的增值业务。
1.3 客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水平成为中国企业生的重要因素,企业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能,现金管理、资产托管服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发展中的热点。同时,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开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方向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中的重要性也会逐步提升。
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焦点,改革与开放成是银行业大变革的两大旋律。外资银行开始在中国抢占地盘,设立分行、独立非银行公司,或者参股中资银行。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金融环境,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形势紧迫。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资本严重不足,金融案件频繁发生,经济效益极其低下,而且在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下,中国商业银行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因素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2 国内外银行竞争力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五大类:第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体系指标及其测评;第二是有关专业报刊,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指标排名和比较;第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第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的CAMELS评级模型;第五是国内学者提出的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
2.1 国家金融体系的竞争力研究(WEF、IMD) 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国家竞争力的宏观测评,比较权威的是WEF和IMD,主要研究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银行业竞争力是构成金融业竞争力的内容之一。这种分析方法分可以对一国的金融竞争力及影响有全面直观地了解,其缺点是分析仅停留在几个重要指标上,不足以反映一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2.2 世界大银行指标排名(英国Banker杂志) Banker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主要考核指标有: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银行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以及其他综合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优点是对银行当前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竞争实力做出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被各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广泛应用。
2.3 银行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机构) 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信用评价机构每年对国际大公司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对银行的信用质量做出综合评估,并用一种简单的字母数字组合符号表示风险大小,强调风险方面的分析,关注是信用状况。
2.4 CAMELS评级系统 CAMELS评级系统,又称骆驼评价系统,目前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这一金融评价系统。该系统主要监测和评估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赢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
2.5 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加,主要是对国内各家银行的财务绩效进行比较。也有少数研究综合分析了银行的竞争力,因为财务绩效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学者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将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总结为四个方面: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
3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分析
3.1 资本状况 从整体上看,2005年~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但有的银行距离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达到监管要求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缺口。由于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撑,资本补充渠道也相对有限,股份制银行在8%的监管标准下开始大力度的业务转型。较早进行战略转型的招行开始凸现其优势;交行2005年完成IPO在港上市,资本充足率高达11.52%,国际融资市场的便利,为交行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信于2005年年底获得注资,资本充足率上至8.18%,达到监管标准。在浦发、民生、兴业、华夏这几家绩效不错的银行,兴业银行作为非上市银行,资本压力相对较大要大,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因此扩张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尽快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渠道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3.2 资产质量 2004年和2005年政府先后又对中行、建行和工行进行注资,剥离、核销了大量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大大提升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从股份制银行情况看,交行、招行、民生、兴业、浦发不良贷款率一直较低。其中浦发行针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开始调整信贷结构,不良率较2004年还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中信2005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很大,不良率由2004年的8%大幅下降至2005年年末的3.87%;广发和光大的严重不良资产的历史问题处理,有待2006年重组工作的进展;深圳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依然没有获得质的进展,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陷入僵局。准备金覆盖率反映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股改后的国有银行的拔备覆盖率有很大提高,为未来业绩稳步发展减轻了压力。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浦发、民生的拨备覆盖一直在100%以上,是未来业绩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
3.3 盈利能力 国有银行中,中行、建行2005年度以及2006年度盈利大幅增长,这得益于呆坏帐的大量剥离。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另外民生、中信、兴业、浦发较高,而光大、广发、深发展因受大量不良资产拖累,严重影响了其盈利指标。
3.4 资产流动性 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流动性相对吃紧,刚刚超出监管指标25%要求。各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差异不大。2005年起,几个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4 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的建议
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正在接受外资银行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与挑战,在多个领域将会遇到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面对竞争和挑战,中国银行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对:
4.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从一定程度上讲,银行的员工数和分支机构数目代表了银行的潜在竞争力,但从另一方面讲,人才的质量以及留住高质量人才也非常重要。面对外资银行现金的管理体制、优厚的薪资待遇与更广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员流失问题应该特别得到重视。
4.2 金融服务创新 无论是优质企业客户还是高端个人客户,他们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全面化和个性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还很不足,主要原因是产品和服务单一,产品研发能力严重不足,而这恰恰是外资银行的长处。当前中资银行因此,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全面而又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十分必要。除了参考外资银行的现有产品外,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加产品研发投入,增强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商业银行如果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难以生存。目前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盈利模式转型,贷款利差收入占比逐步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非利息业务的空间巨大,中间业务的高速发展将逐步成长为未来行业盈利来源的重要支柱。
4.3 加强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 从原始数据看,一些银行的存贷比例过高、流动性过剩;从因子得分来看,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很强,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在流动性方面表现不佳,风险控制能力排名较低。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长期以来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加强内部风险预警与控制,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为此,要建立完善和规范的岗位管理措施;要实施部门岗位职责的恰当分离;要建立严格的、明确的决策程序和办事程序;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核查制度;要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参考文献:
[1]引自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5页.
[2]引自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