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可行的才是有效的——话中国高考改革之可行性措施
2009-04-15孟晓媚
孟晓媚
摘要:中国高考制度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也出现了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就会被提出来讨论。本文笔者通过对国外高考制度的借鉴与分析,希望找到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高考制度 改革 可行性
0 引言
每年6月份高考结束,一年一度的“高考改革”热便又红火起来,“高考要不要改”“如何改”等话题屡见报端。前不久国家也就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求,是否取消文理分科,这与高考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高考真的有像报纸上、网络上那些激进的废考派人士所称的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万恶之源”么?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引用杨振宁教授的一段话:“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笔者、大笔者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普遍高于他们,但拔尖人才比他们少,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发展,但不利于少数优秀人才的发展。而美国的教育制度、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多数人的发展而有利于少数优秀人才的发展。”由此可见,高考制度能在我国存在如此之久,其本身自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考,虽然相比较我国的高考或许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但是完全移植至我国其实并不一定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因此笔者认为,对待高考,应以改代废,发挥其积极效用,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本文从高考改革出发,通过对国外高考制度的结合,寻求中国高考改革的可行性措施与办法。通过对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高考制度的借鉴以及对我国国情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考改革应包括考试制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两大部分,且两部分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实际上优化与完善高考制度。
1 对于考试制度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1 全国统一命卷与分省出卷相结合。借鉴俄罗斯的统一高考改革以及美国的SAT,笔者认为,一概采全国统一命卷无视全国各地具体情况,容易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盲目追求全部自主命题亦无必要。对于全国统一命卷,由于各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区别,势必导致各地笔者素质、教育投入有很大差别,而在东西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基础上,追求全国统一命卷的表面上的统一,势必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对于全部自主命题,笔者认为该做法盲目且无必要。省命题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各有优势,分省命题对本省教学的针对性强,使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风险降低,但命题风险的范围扩大了。因此笔者认为,中国高考应继承统一出卷与分省出卷相结合的制度,并在各省条件确实符合独立出卷时给予其出卷权,以此来完善试卷命题制度,推进地方化考试。
1.2 改“一考定终身”为“多考筑未来”。美国的SAT,一年考7次,学生可凭其最好成绩进入大学,这样就减少了优秀笔者因一时失误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可能性。中国的高考,一年一次,一考即定终身,考生没有选择自己最好成绩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一考定终身”应改,而杨东平先生所设想的两种“一考”改“多考”方式值得我们仔细推敲。首先,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但鉴于在不同季节举行全国统考,社会压力和操作成本都比较大,可考虑相对集中的“多次”考试,如同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以有三次试跳的机会,可集中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连考两次,如6月6日到8日、12日到14日组织考生各考一次,取最好的成绩。这样的组织成本相对较低。其次,改一种考试途径为多种考试途径。即部分科目可通过独立机构举办的社会化考试进行,如英语可以考虑用托福、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方式,这些考试可常年举行,不限次数。招生院校可提出各自对英语的分数要求,考生只须提供考试成绩,就能参加高校的招生录取。
1.3 考试内容从知识水平测试转变为能力水平测试。美国高考能力测试(SAT)题目千奇百怪,其高校招生注重学生学习潜能和全面素质,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完整的辩论。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再如,沙和海滩的关系中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同:A、猫和猫须;B、树和森林;C、足球和曲棍球;D、衣服和鞋子。如果答不出来,那么你很可能就跨不进美国大学的门槛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现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的题目。从这里可看出,这种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去学习结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将来学习潜能的考查。而英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CSE)亦重视笔者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那么中国呢?传统的中国高考,太过于重视对所教授知识点的考查,而忽视了学会素质和潜能的考查,这样并不利于笔者综合素质的挖掘与提高。笔者建议,在高考中应多渗透能力题,而非整卷的知识点记忆题,其实,如果一个考生只是考了满分而没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和贡献,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那和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仅要比死记硬背的工夫,一台简单的计算机就比人强多了。
1.4 考试科目“多轨化”。让我们来看看法国的大学招生制度。由于法国的高中是实行分科教学的,高中各科和各种方向的考试科目和内容是不同的,中学毕业会考分为普通类和技术类两大会考。普通类会考分为三组:文学组、经济社会学组和科学组。技术类会考分为八组;非生产类技术组、工业技术组、实验室技术组、社会医疗组、农产品及食品技术组、农艺及环境技术组、旅馆管理组、音乐及舞蹈技术组。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课改、分科、分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针对文科、理科、工科、体育、艺术等不同科类设计若干套试卷,提供笔者可以选择的多种“套餐”。
2 对于招生制度改革,笔者认为,应借鉴日本高考改革的做法
对于日本的高招制度,有一点笔者很欣赏,就是把全国统考和学校单独组织考试两者结合了起来,因此,高考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国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学第一次全国统考以及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要求,进行的专业考试。
第一个阶段的国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学第一次全国统考,时间为每年的元月份。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主要考中学必修的科目,主要包括基础学科,日语、英语、数学、理科(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科。通过这次统考的学生,还必须参加第二个阶段的考试,即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要求,进行的专业考试,主要考其学术性问题,出题范围主要是中学的选修科目,时间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参加各校符合自己志愿的考试,其它没有参加统一考试的私立大学均自行招生。笔者认为,要实现高考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统一考试与独立面试招生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考虑的,也是可行的。在全国统一考试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选拔出通识人才,而在高校自行招生面试考试中,主要考察学生的才华与能力。这样的考试,既不会剥夺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亦不会降低考生质量,还能使学生不至于因选上自己无兴趣、无条件攻读的专业而挂科、辍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招生制度,有利于引导起素质教育的新风尚,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但这样的考试制度总是理想了些,如果考虑到成本的因素,确实有实现的困难,可只要我们按这个方向努力下去,那么中国的高考制度的积极性便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何乐而不尝试?何乐而不努力?
中国高考,虽有诸多的问题与缺陷,但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其深刻而合理的内核,因此不应被废也不该被废。我们只有通过借鉴外国高考改革的经验与方向,配合制度与措施上的完善,寻找可行性方案来改善、优化中国的高考制度,才是明智之举,才是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正如刘海峰先生在不少场合所表示的:“理论上正确的不一定是可行的,只有可行的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