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欺骗往往改变战争进程

2009-04-14

环球时报 2009-04-14
关键词:艾滋病毒珍珠港水兵

战争中的骗术系列:

马骏杰

舆论是影响战争心理的重要因素。在战争期间,人们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往往会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传播虚假言论或信息,这便是舆论欺骗。它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迷惑敌方、使敌人丧失斗志,或者是让己方坚定信心、振奋精神。

英军夸大坦克威力振奋国人精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德军的攻势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西线陷入僵局,民众的悲观情绪大增。为了振奋国人精神,英国军方苦思冥想,寻求解决方法。他们了解到民众对于战争进程十分关注,报纸发行量猛增,决定通过夸大宣传坦克的作战威力,来坚定国人信心。

坦克是英国人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用于作战的新型兵器,它现身战场之初,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弊端很多,对前线战事影响并不大,但英军决定拿它大做文章。1917年1月,英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坦克的电影公开上映,人们潮水般涌向电影院,排着长队等候一睹坦克风采。电影完全掩盖了坦克的弊端,将坦克的威力夸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随后,报纸上也连篇累牍地出现介绍坦克的各种文章,试图使国人相信坦克是能够打破西线僵局,赢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可靠武器。尽管这些宣传使前线饱受坦克之苦的士兵感到反感,但皇家坦克团上校指挥官埃尔斯却极力虚张声势。为了让国人相信舆论的真实性,他特意邀请乔治五世国王观看他精心设计的坦克作战能力演示。在演示现场,一辆坦克被安排快速越过一个掩体,当国王询问乘员的健康状况时,3名乘员从坦克里爬出来,从容地来到国王面前,国王连声称赞坦克对乘员的可靠保护以及神奇的作战能力。可是,他并不知道,在坦克里还有5名乘员,在越过掩体的一瞬间,被强大的金属撞击震得不省人事。媒体对演示过程进行了详细报道,当然不包括那5名被震昏的乘员。对坦克威力夸大的宣传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伦敦街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大批民众围绕在坦克周围,在夸耀它的威武雄壮的同时,踊跃购买战时债券。尽管后来大量坦克被德军击毁,但它所造成的英国民众的高涨情绪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

日军为偷袭珍珠港制造骗局

舆论欺骗最理想的结果,莫过于直接掩盖作战行动,达到战争目的。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的舆论欺骗可谓成功之作。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军史上最强大的一支突击编队,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率领下,正向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进发,它要完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偷袭任务。为了掩盖这一行动,日军精心设计了一场骗局。12月2日下午,在横滨港,一艘大型豪华邮轮“龙田丸”号在人们的欢送声中驶离码头,向美国方向开去。当天,《朝日新闻》以“第二次赴美撤侨,‘龙田丸起航驶向波澜壮阔的太平洋”为题,进行了渲染式报道,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众多读者,丝毫不怀疑这艘邮轮此行的撤侨目的。然而,这个早有预谋的撤侨行动是一个幌子,它是想让美国人相信,日美开战还很遥远。而此时的邮轮船长木村早已接到密令,一旦战争打响,立刻掉转船头返回日本。5天后的12月7日,《朝日新闻》头版的另一则报道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海军3000名勇士来本社参观”。报道称,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夜以继日进行紧张训练的大约3000名海军勇士,分数组于6日来京。队伍行至二重桥前朝拜了宫城(天皇的住所)。勇士们在参拜了明治神宫和靖国神社之后,于上午10时半来朝日新闻社参观。此前,人们在东京的街头的确看到了穿着一新的海军水兵,对《朝日新闻》的报道深信不疑。可人们不曾想到,这些水兵并非真正参加训练的水兵,而是由海军学校学员装扮的假水兵,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媒体报道,造成海军正忙于训练的假象,为掩盖即将发生的偷袭珍珠港行动,施放烟幕。日本人精心策划的舆论欺骗,麻痹了美国人的神经,收到了奇效。

苏联舆论暗示西方传播艾滋病毒

舆论欺骗方式并不单一,无论是所依靠的媒体,还是舆论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苏联官方就别出心裁,推出了出人意料的舆论宣传。上世纪80年代,冷战依然在美苏之间进行着。苏联为迫使美国从海外军事基地收缩兵力,从而增加苏联在海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发布有关艾滋病毒传播的虚假消息。1987年3月,在苏联很有影响的国家级刊物《消息报》上刊登了一幅漫画,暗示西方正在大量生产艾滋病毒,用于军事目的。一个月以后,有国际影响的《莫斯科消息》又刊登了一篇文章,暗示美国正在蒂特瑞克堡和马里兰进行实验,寻找人为传播艾滋病毒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些虚假信息,曾一度在美军基地所在地区引起民众恐慌,引发了当地人的反美情绪。▲

猜你喜欢

艾滋病毒珍珠港水兵
“罗斯福”号有水兵染疫亡故
艾滋病:你需要了解的数据
口腔乳酸杆菌抑制艾滋病毒
轰动英国的大象血案
信息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