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外援,别成中超鸡肋
2009-04-14
本报记者 汪大昭
中超联赛战罢4轮,亚冠联赛也交手了3个回合,对中国球迷来讲,外援的表现是一大看点。特别是在亚足联推出鼓励亚洲球员间流动的“3+1”外援政策后,亚洲外援的表现如何,各国联赛的水平是否见长,都成为球迷关心的话题。
新规则鼓励亚洲球员
以往亚冠联赛的每支参赛球队中,外籍球员名额限制为 3人。2009赛季开始之前,亚足联对亚冠联赛外援规定做出修改,每支球队可以拥有3名来自亚洲以外的外援,同时,还允许俱乐部再拥有一名来自亚足联其他会员协会的注册球员。亚足联主席哈曼姆认为,这项3+1的新政策有利于促进亚洲优秀球员在亚洲足坛的流动,同时也帮助亚足联各会员协会建立规范的职业联赛体系,提高亚洲民众对本土联赛的热情和联赛的观赏性。
其实,增加亚洲籍外援只是亚足联对亚冠联赛改革政策的一部分,扩军增容意在全面追赶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亚洲是世界足球运动落后地区,职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吸引力的高水平球员和外援。2009年亚冠联赛设立外围赛,32支球队参加正赛,赛期长达6个月,奖金总额也成倍增加到2000万美元,竞争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都得到较大提高。至少在形式上,亚冠联赛与欧冠联赛越来越接近。
东亚各国各取所需
新规定出台后,留给各国俱乐部的操作时间已经不多,但中日韩等国家的职业足球管理层都拿出了实际行动,在本国联赛规程中补进相应的条款。澳超联赛也将从2009-2010赛季开始实施。
日本J联赛最先响应,各俱乐部共引进15位亚洲球员。韩国俱乐部最为谨慎,只引入8位亚洲外援。中超是三国当中最后一个采取接轨行动的,但14家俱乐部注册了17位亚洲外援,人数最多。尚无行动的俱乐部,中超只有两家,日韩分别有6家和8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恐怕与各国联赛乃至足球整体水平有关,多年在亚洲足坛排头的日韩似乎更有理由成为球员输出国,引进的主要来源也会瞄向欧美,而不是为亚洲足球落后国家提供变相的人才培训平台。
在中超17名亚洲外援当中,来自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各有6人,乌兹别克斯坦两人,朝鲜、黎巴嫩和中国香港各一人。其中大部分是后卫或防守型中场球员,名气最大的当数韩国前锋安贞焕,来头最大的则是上赛季德甲科隆队的黎巴嫩球员安塔尔。日本J联赛共引进11名韩国外援,还有3名朝鲜球员和1名澳大利亚球员,前锋和中场球员各占半数。韩国K联赛引进了3名澳大利亚外援,中国和日本球员各2人,朝鲜球员1名,绝大多数位置也是中后场。
一个特例就是中国球员李玮峰加盟韩国水原三星队。这支号称“蓝翼”的球队是上赛季K联赛总冠军,新赛季的口号是“LETS FLY OVER ASIA”(让我们在亚洲翱翔)。李玮峰来到新的球队后,随队参加了一次国际邀请赛、3场亚冠联赛和5轮K联赛,在主场迎战鹿岛鹿角队和客场对上海申花队的比赛中都有进球,其坚实的后防能力和善待球迷的言行在赛场内外得到好评,一下子改变了过去在韩国球迷当中的不良印象,成为人气极旺的明星,他的形象也被登上了俱乐部出版物的封面。日前,韩国媒体载文,大有当初错怪了李玮峰的意思。从前三轮亚冠联赛看,还没有哪位亚洲外援的作用能跟李玮峰相比。这应当是中国足球对亚洲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亚足联新政策的最佳注释。
中超联赛真的受益?
回过头来看中超,第一轮就有14位亚洲外援首发出场。由此,有些球队场上11个位置被外援占去4席,中国球员只剩7名,人数比例加之缺乏磨合,队伍固有的风格难以体现,外援之间也不够了解,甚至语言不同,致使战术实施出现结构性障碍。不可否认,大家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眼下还是那些已经在中超踢过几个赛季的欧美老江湖更好用。
接下来的问题是:亚足联的号召倒是落实了,但会不会影响中国年轻球员锻炼成长?6名韩籍外援中有4人来自同一支球队,3人上赛季K联赛出场记录为“0”,中超俱乐部引进时是否饥不择食?实战证明,在亚洲各国和地区职业联赛品牌影响力还不高的背景下,大牌球星属于稀缺资源,谁肯放手?尤其是东西亚足坛之间的交流,从生活习惯到踢球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只能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