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击队,解救人质的“核武器”

2009-04-14

环球时报 2009-04-14
关键词:突击队员菲利普斯突击队

本报特约记者 罗山爱

为解救被索马里海盗扣押的美国船长菲利普斯,4月12日,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发起强攻,成功解救人质,击毙了3名海盗。而就在两天前,法国海军也用同样方法救出4名人质,可惜仍有一名人质在交火中被打死。法美连续使用武力解救人质震慑了索马里海盗。虽然不少人担心可能引发海盗的恶性报复,但突击队员们的出色身手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美军“第11特遣队”在行动

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披露,解救菲利普斯的英雄来自美海军海豹突击队中神秘的“第11特遣队”,它是在“9·11”事件后建立的,常被秘密地运到前线,担负起特殊任务,曾长期负责追捕本·拉登及“基地”组织关键人物的活动。他们平时很少露面,一旦需要“就能像子弹一样飞过去”。在伊拉克战争中,“第11特遣队”曾成功地锁定“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并利用高灵敏度传感器引导战斗机将扎卡维的藏身之所夷为平地。

“第11特遣队”行动时喜欢用有伸缩枪托的M-4卡宾枪,它被许多士兵称为“理想化的M16”,相对于过长的M16制式步枪而言,它更适合在狭小空间里实施火力压制。考虑到人质安全,“第11特遣队”不太喜欢用传统枪械,而对非致命性武器十分依赖。有消息称,在此次解救行动中,“第11特遣队”可能使用了弩射麻醉箭和音响震撼弹,效果颇为理想。该部队不仅继承海豹突击队精湛的水下作业能力,还从美陆军第160特战团学会直升机渗透和夜间机动技巧,并从美中央情报局学会如何协调海外社会关系,称得上“全功能突击队”。

各国如何训练突击队员

在解救人质的行动中,突击队被认为是“核武器”,它只能是在各种非暴力营救手段均失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目前,各主要军事大国均成立了专门的人质救援队,他们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一般以班级规模的战术突击组(TAG)为基本单位,训练重点在各种轻武器的射击训练。突击队员在实施各种渗透及突击后,面对火力强大的恐怖分子时,本能的反应将决定任务的成功与否。因此,各国突击队员每天花在射击训练上的时间通常都超过10小时,目的就是使突击队员对各种武器操作自如,并成为执行反恐怖任务时的第二本能。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等拥有大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国家,为防止恐怖分子劫持平台工人,还纷纷组建了外海设施突击队(OAT),这类部队一般从海军蛙人部队吸收成员,平时再结合大量跳伞及直升机垂降等训练,一旦有事,就能从劫持者绝想不到的地方下手。

在解救人质的战术设计上,美欧俄诸国突击队各有特色。美国“第11特遣队”着力强调装备优势,在解救菲利普斯船长之前,美军舰首先将海盗劫持的快艇围住,搭载有“第11特遣队”的直升机不停地在海盗头顶盘旋,以形成威慑效果,而突击队员则利用“长笛”(一种功能独特的远程听音器)捕捉海盗对话。而在进攻时,“第11特遣队”更乐意在近乎无光的情况下行动,既能隐蔽行踪,又能发挥自身夜视装备优良的特长。而在欧洲享有盛誉的德国KSK特种突击队则将谈判专家放在与突击队员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在KSK特种部队的选拔中,情商和口才也是重要指标。正在亚丁湾执行反海盗任务的德国“吕贝克”号护卫舰上,15名突击队员中居然有3名谈判专家,他们的信念是“最好谁都不要冒险”。相形之下,俄突击队的战术目标设定是营救尽可能多的人质,而非美欧所强调的“全部”。这也导致2002年发生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劫持事件中,军方使用失能性麻醉气体造成数十名人质死亡。

人质安全是首要考虑

在各国突击队的行动原则上,保护生命都是第一选择。在生命面前,其他秩序、目标、任务、指示均是次要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单个劫持者劫持人质解救成功的几率高得多,此类解救行动中,谈判专家起到重要作用。但在面对劫持团伙时,解救人质行动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在1995年6月发生的俄罗斯布琼诺夫斯克人质事件中,车臣匪首巴萨耶夫竟然通过电视直播了解到俄特种兵的行动安排,进而通过残害人质来逼俄政府让步。

另外,由于恐怖分子火力不断提升,各国不得不将军事突击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反恐行动。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的情况,美英法德等国也开始将越来越多的反恐警察纳入军事训练的行列中,从而产生出“重火力战警”。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则往往直接让军队特种兵去执行解救人质一类的危险任务。▲

猜你喜欢

突击队员菲利普斯突击队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百年“青”品牌
布兰登也会长大
英国 阵亡将士纪念日
菲利普斯曲线
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必须携带的装备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简单中国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