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韵书魂

2009-04-14谭棠村

收藏·拍卖 2009年4期
关键词:云楼陈氏嘉德

谭棠村

有人觉得他们很“怪”,也有人觉得他们很可爱。这个专题所介绍的主人公们,既有中过状元做过宰相、帮过杨乃武与小白菜申冤的翁同龢;也有在清朝灭亡近30年后还舍不得剪掉清朝的辫子、饮恨病故的国学大师罗振玉;他们中有世纪学人陈寅恪,在1 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专机来接也不肯赴台、晚年于“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声浪包围下心脏衰竭而离世;他们当中还有被鲁迅先生戏称为傻公子的阔少爷刘承干,只会花钱买书却不懂挣钱……

他们的藏书很多也很珍贵。顾氏过云楼藏书150年来秘不示人,据说在庭园深深之中还有个密室,藏画可以给别人看,书却依然深藏不露。罗振玉搬一次家,藏书要装6000个大麻袋!他的藏书遭到散失时,惊动当时延安的中共高层,毛泽东立批示抢救保护。银行家陈澄中的藏书因家道中落而散出,日本人闻风而动,惊动周恩来。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曾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在炮火中与古籍文献共存亡,最后把大部份藏书献给了国家。他们的身份各异,志向不一,但藏书是共同爱好。这些离我们逐渐远去的文化前辈,当他们硕果仅存的遗藏近年逐渐出现在拍卖场时,所呈现的人文景观,也正是本次专题力图为读者们所要呈现的。

近年老辈文人藏书拍卖大事记

2000年春常熟翁氏藏书由嘉德征集回国,后入藏上海图书馆

2002年春五柳堂旧藏明清尺牍、罗振玉旧藏金石碑帖、汪慎生旧藏与名人来往书札亮相嘉德

2002年秋钱镜塘珍藏明代名人尺牍恢宏面世

2003秋季浙江山阴沈仲涛研易楼旧藏现身中国嘉德

2004年春、秋常熟曹大铁半野堂藏书分别在中国嘉德、上海嘉泰现身

2004年春嘉德上拍常熟萧氏(萧谷士、萧蜕公、萧益友三兄弟)藏书63部,秋又上拍24件

2004年秋大金融家陈澄中的国宝级藏书由嘉德征集回国,后整体出让给国家图书馆

2004年秋嘉德上拍11件台湾著名学者严一萍艺文藏书

2005年春过云楼藏书“集体”现身中国嘉德。并最终以2310万元被一位买家买走。秋拍也有50件过云楼藏书上拍

2005年春黄裳藏书出现在上海嘉泰古籍专场,此后历年都有征集到黄裳藏书上拍

2006年春“皕宋楼”陆氏藏晚清名人信札现身上海崇源

2006年秋中国嘉德在岭南征集到世纪学人陈寅恪遗稿上拍但遭流拍

2006年秋中国嘉德又征得常熟翁氏藏书二十余种上拍

2007年春罗振玉遗藏“大云烬余”在上海嘉泰百分百成交

2007年秋施蛰存碑帖藏品在上海嘉泰被整体拍卖

2008年春、秋浙江湖州嘉业堂藏书在中国嘉德有少量上拍,多是宋元佳刻

2008年秋上海工美“唐云大石斋藏品”专场成交率近乎百分百

2008年秋潘重规藏书32种,郑逸梅旧藏书札30种在嘉德上拍

2008年秋上海嘉泰有一批为数40余件的周退密藏书上拍

012000年春常熟翁氏藏书海外归来

状元宰相家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翁同龢,这个当时给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平反昭雪,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来头可不止于此。姑且不论其咸丰状元、同治光绪两朝皇帝老师、及光绪朝宰相的身份,也姑且不说他是“戊戌变法”中的帝党中坚,单单是说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一席。

六代家藏

翁氏是常熟著名的文化、仕宦家族,藏书历经六代递藏。从翁同龢父亲——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和帝师翁心存,到翁同龢的大哥、官至安徽巡抚并长于史学的翁同书,再到翁同龢,之后历经翁同龢的曾孙翁之廉,翁之廉嗣子翁万戈等递藏。

流落美国

40年代,翁氏藏书一分为二,为防战乱,翁万戈将部份书带到了美国。剩下的留存在常熟的藏书,则由翁万戈的亲生父亲翁之熹于1950年捐给了北京图书馆,计2413册,这批书,主要是明清抄本和刻本,也有数量不多的宋刻和金元刻本。

翁万戈带到了美国的那部份藏书,就是2000年回归祖国并入藏上海图书馆的主角。其中包括古籍版本80种,542册,有宋代刻本n种(1 50册),元代刻本4种(50册),明代刻本12种,清代刻本26种,名家抄本稿本27种。这是目前保存最重要最完整的中国古籍善本私家专藏。

藏书80年代突然出现,震惊国内

80年代前,几乎无人知道这批藏书。1985年,这批藏书突然出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善本书展”上,当时,中国著名学者傅熹年、启功先生正在美国观展,为之惊喜万分。回国后,傅熹年先生将抄录的“翁氏藏书”目录复印给一些国内知名版本专家,流落海外的“翁氏藏书”从此为国人所知。

漂泊50载“翁氏藏书”海外回归

在2000年之前,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与翁先生谈妥:这批藏书于2000年4月在北京上拍,允许拍卖给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各国,当然也包括中国。为了争取“翁氏藏书”回归祖国,包括任继愈、张岱年、季羡林、周一良、启功、王世襄、傅熹年在内的12位著名学者联名写信给中央有关单位和领导,希望国家能够在公开拍卖前设法购回。与此同时,上海方面也积极与翁先生进行商谈。最终上海图书馆与翁万戈先生达成协议,不通过拍卖,以协商转让的方式将这批珍本入藏上海图书馆。

2006年秋拍,中国嘉德又征得翁氏藏书20余种上拍。

022004年秋大金融家陈澄中的国宝级藏书回归

夫人支持他藏书

陈澄中当年要出售藏书,惊动了周总理。

这个上世纪30年代藏书名声鼎盛一时的陈澄中(1894-1978)是湖南祁阳人。他是个金融银行家,据说陈澄中藏书还得益于身为浙江财阀女儿的夫人的支持。雄厚的财力,造就了国宝级的陈氏藏书。

陈氏藏书四次散出,日本人曾闻风而动

陈氏藏书在上世纪50年代后陆续散出,前三次大批量的出售均为国家图书馆所收购,善本多达数百种。第四次是小批量的散出,在2007年嘉德春拍高价成交。

陈氏藏书的第一次散出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陈澄中已移居香港。1951至1955年,在当时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的努力下,陈澄中所藏104种传世孤罕、名闻遐迩的善本古籍,被内地购回并入藏于国家图书馆。

而到了60年代,陈氏家道中落,藏书再次散出。当时日本人闻风而动,迫切希望得到这批宝藏。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图书馆耗资25万购进一批陈氏藏书,其中就包括国宝级的宋刻本《荀子》,及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70岁写的《神策君碑》的北宋拓本。这是陈氏藏书第二次散出。

此后藏书一去四十年

此后,陈氏余下的藏书被其子女带往美国,一去40年。到了2004年秋,经中国嘉德公司多方努力,将美国所存部分又征集回国内,包括古籍善本23部、黄丕烈跋字画件及陈澄中藏书印原物8方。几乎种种都是重器,得一即可傲视同群。

藏书界多位藏家跃跃欲试,均欲分得一杯羹,但直到临近拍卖前一天还未见定价。到了拍卖当日,嘉德公司宣布陈氏藏书整体撤拍。这在当时是有点众说纷纭的味道,后来得知这些藏

品最终整体出让给国家图书馆,据闻总价近1500万元人民币。这是陈氏书藏第三批收归公藏。

前三次,陈氏藏书的散出都被国家收购,使陈氏藏书璧合,但民间收藏界也发出了。无法分得“一麟半爪,亦可称憾”的兴叹。

到了2007年,中国嘉德再次从海外征集到了陈氏藏书,这可视为陈氏书藏的第四次散出,数量虽比前三次已大幅减少,只有5件,但都是宋元明的重器,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达1500多万人民币。民间收藏家总算分得一杯羹。

032005年春苏州过云楼藏书“集体”现身

神秘的藏书家经年不出门

过云楼藏书给人的最大印像是:神秘!据说第三代过云楼主顾鹤逸(1865-1930),经年不出过云楼门槛,更吓人的是,有说他十几年未迈出家门!(庭院应该很大)可谓穷毕生于家藏的书山画海之中了。有一个很秘密的密室

广东有句俗话:“咸丰年的事了”,意思是年代很久远了。但过云楼藏书的历史比咸丰年还要早——在道光年间就开始了。顾鹤逸的祖父顾文彬是道光廿一年进士,做过道台,曾经跟随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打过仗。喜藏画,也藏书。到了清未,过云楼的藏画、藏书在顾鹤逸的手上得到大量扩充,1930年顾鹤逸去世后,其子顾公硕也是个韬光养身,回避时事、闭户不出的风格,世间罕能窥见其书。

据嘉德公司的古籍部经理拓晓堂先生透露,过云楼里面实际上有一个很秘密的密室,藏书是放在密室里面的,而藏画可以给朋友看、欣赏,但是书籍则秘不示人。抗战八年,顾氏藏书历种种艰险,辗转数百里

根据“文革”期间的抄家目录,顾氏过云楼藏书包括宋元旧刻、旧精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等共800余种。

这批完整保存下来的过云楼藏书,在解放前,曾数历惊险。

早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过云楼藏书曾遭到日本人的觊觎,身后有日本大财阀支撑的日本著名汉学家岛田翰,曾购走丽宋楼藏书,远渡东瀛,此事当年震惊国人。也正是这个岛田翰,曾欲商购过云楼藏书,但没得逞。

抗战爆发,顾氏老宅中了日本人飞机炸弹,而藏书赖顾家竭力保全,再一次免于难。后来江南沦陷,为避战火,藏书随顾家后人辗转各地,直到1945年光复,八年间辗转数百里,经历种种艰险,藏书才安然无恙运回苏州。

及至“文革”浩劫,顾氏过云楼被查抄,所幸藏品为苏州当地文物部门接收,妥为保管。70年代末经胡公耀邦指示,将过云楼藏书发还顾氏后人。后来,过云楼藏书其中的四分之三转归江苏南京图书馆收藏,余下的四分之一,约有178部、400至500册,就是2005年被中国嘉德征集并最终以2310万元被一位买家买走的过云楼藏书。

042006年秋世纪学人陈寅恪遗稿上拍

国民党专机来接也不肯走的国宝级人物

这是一位和王国维、梁启超齐名的史学大师,这是一位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专机来接也不肯赴台的国宝级学者,这是一位在“文革”期间一片“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声浪包围下因心脏衰竭而离开人世的世纪学人。

他的祖父,是支持和从事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他的父亲,是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除了显赫的家世,引起世人对他感兴趣的原因更多的还在于他自身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

陈寅恪的藏书

陈寅恪久经流离转徙,历年积藏早已散失殆尽,家中所备多为治学必需之普通版本。而陈先生去世后,其家居内基本上空空如也,于是中山大学特意在图书馆辟出一房间,设立陈寅恪藏书纪念室,专门放置先生捐赠给学校的几千册藏书、手稿和字画。

遗稿现身和拍卖

流落民间的陈氏藏书甚少,其遗稿更是世所罕睹。在2004年1月《收藏·拍卖》杂志上披露的新发现的陈寅恪先生遗物,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到了2006年秋,这批遗稿在中国嘉德上拍但遭遇流拍,世人仍然无法尽睹遗稿的全貌。

《陈寅恪先生遗稿》的内容,据拓晓堂先生归纳,有以下六类:一、寅恪先生三四十年代亲笔手稿:二、寅恪先生五六十年代由黄萱先生代笔文稿;三、寅恪先生《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文稿;四、寅恪先生五六十年代教学讲义;五、寅恪先生批校书籍;六、寅恪先生藏书。

052007年春罗振玉遗藏“大云烬余”百分百成交

民国成立近30年了,他还留着清朝的辫子

1940年6月19日,在大清王朝灭亡了近三十年后,罗振玉留着清朝的辫子,饮恨病故于旅顺洞庭街一巷3号罗公馆。

他在政治上的顽固复古、恪守旧制、忠于清室;还有他和王国维之间从师友、儿女亲家、到绝交再到摈弃前嫌的恩恩怨怨;所有的这些都不免地让他成为一个受后世争议的人物,但在学术研究、保存与传播祖国文化方面,罗振玉的国学大师地位,也是举世公认、不容置疑的。

郭沫若就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

搬一次家,藏书装了6000个大麻袋

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公使馆庇护下,罗振玉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1928年末,罗迁居旅顺。1931年在旅顺建三层俄式藏书楼一座,藏有包括《大云无想经》在内的金石碑版拓本、古籍、书画等30余万册,称大云书库。据其孙罗继祖回忆,藏书从津门往旅顺的书库搬运中,曾装了六千多麻袋。

1945年惊动中共高层的“大云书库”流失事件

罗振玉花了40余年时间辛苦搜集,花巨资购置积聚起来的这个文献文物宝库,在罗振玉去世5年后便惨遭变故。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苏联红军军事接管了旅大地区。因苏军征用房舍仓促,罗家后人被迫搬到旅馆暂住,而大云书库藏书和文物一时无法搬走,又遭苏军搜查,狼藉一片,散落到楼外,遭路人哄抢,流失过半……

很快,此事传到陕北延安,惊动了中共高层,毛泽东立即指示东北局和旅大地委要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和保护罗家藏书,并要求组织力量进行归类整理。旅大地委接指示后派出当时在大连休养的原辽北省教育厅长廖华,前往旅顺主持对罗家藏书寻找、保护和整理工作。

1951年,罗家藏书在毛泽东的关注下,得以保护整理并获得最终归宿,入藏大连市图书馆。

罗氏最后一批遗藏“大云烬余”

罗氏藏书或遭天灾人祸,或义卖赈灾,或换粮糊口……最后大部分捐献国家。剩下的一些当年之所以没有捐赠,是因为那些是罗振玉和罗继祖做学术研究所必备的文献资料。

2007年4月,罗振玉嫡孙史学家罗继祖先生的后人将罗振玉大云书库散存的最后一批旧藏送往上海,这批“大云烬余”之物出现在上海嘉泰2007春季拍卖会上,包括古书、名家字画、碑拓和古墨等共77件。当中许多古籍曾经罗振玉、王国维、罗继祖批校或题跋,文献、学术、收藏价值都很高。最终100%成交,原估价近百万元,实际成交总额达426.14万元。

062007年秋施蛰存碑帖藏品被整体拍卖

施蛰存有“四扇窗户”

施老(1905-2003)的散文在被出版或再版时,有出版社往往加上如下简介词:文坛前辈施蛰存先生是“五四”以来蜚声中外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和编辑家,他的文学作品至今拥有广大读者……

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施蛰存。

其实施先生在诗学、词学、比较文学、金石碑刻与文物等研究领域,同样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因此而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他本人则形象地用“四扇窗户”概括自己的平生治学,“东窗”是古典文学研究,“南窗”是文学创作与编辑,“西窗”是外国文学编译,“北窗”是金石碑帖整理。

碑帖商对施老藏品蠢蠢欲动

支撑着“北窗”研究的金石碑帖藏品,在2003年施蛰存去世后,被长期保存在他的狭小破旧的家中,面临着潮湿、虫蛀等问题的困扰,也有碑帖商开始蠢蠢欲动。

这批引起文化界、收藏界广泛关注的碑帖大多数都属于旧拓,共1800余件,不乏经过历代知名收藏家递藏之名品。最终,它们整批在2007年12月上海嘉泰古籍善本拍卖会上从120万起拍被竞到198万元成交,总算有了个好归宿。

072008年浙江湖州嘉业堂藏书亮相

只会花钱,不会嘛钱的“傻公子”

被鲁迅先生戏称为傻公子的嘉业堂主人刘承干(1882~1963),是浙江湖州南浔的富家公子,“傻”就“傻”在只会花钱,不会赚钱,又不善经营,反而拿钱来购买大量的古籍和刻印古籍。

和鲁迅的一场误会

嘉业堂藏书很多,也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嘉业堂“所刻各种丛书,深有关于学术,市上不易购得”。鲁迅与杨霁云信说:“买嘉业堂的书,好像必须是熟人或去熟的书店,这才买得到。”

据说当时在上海的鲁迅曾两次到嘉业堂在上海的售书处购书,两次都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后来是托朋友才辗转买到。对于这场误会,多年后刘承干儿子刘忻万笑着解释:迅翁太认真,以其大名,只要一封短简,先父必送无疑。亲自登门求购,工作人员不认识他,反而遭到白眼,这大概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了。

溥仪赏赐“钦若嘉业”金匾

刘承干历时5年“斥金十二万”建造的藏书楼1924年落成,因为刘氏曾捐献巨款帮助清宫皇陵植树,溥仪赏赐“钦若嘉业”金匾,嘉业堂藏书楼因此得名。楼成后,请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主持编校,广为搜罗。收甬东卢氏抱经楼、独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结一庐、丰顺丁氏持静斋、太仓缪氏东仓书库等十数家的藏书。历时20年,费银30万两,得书60万卷。

家道中落藏书散出

1933年后,刘承干家道中落,开始出售藏书,大批珍贵书籍逐渐散出。1951年11月刘承干将藏书楼、藏书及雕印书版设备,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经接收清理,尚有藏书11.2万余册,成为浙江图书馆古籍书库的一部分。

现身拍卖场的几件旧物

嘉业堂旧藏在08年嘉德春拍有5件,秋拍有3件。多是宋元佳刻。

春拍中之嘉业堂5件旧藏悉数成交,5件拍品共计成交额为258.9万元人民币。其中元刻本《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12册、元刻本《参附群书三刘互注西汉详节三十卷》14册分别以69.44万元人民币与67.2万元人民币成交。

秋拍中有嘉业堂旧藏三种。其中宋刻本《诸儒校正东汉详节》9册。著录于《吴兴刘氏嘉业堂善本书影》,是个宋刻残本,存卷九至卷三十。成交72.8万。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宋刻本2册,也是个仅存卷六十六、七十一的残本。成交44.8万元。

082008年秋

海上唐云大石斋藏品

奶名叫“阿巧”

唐云(1910-1993)生于杭州市一条名叫忠肃古里(现珠宝巷)的街旁一座普通院落里。因他生于农历七月初六,即俗称“七巧节”的前一天,所取奶名叫“阿巧”。唐云以收藏曼生壶著称,故先生晚年有“八壶精舍”之斋号。

他也是一位名画家,少年自临摹古画起步。19岁入西泠印社。1938年定居上海,先后在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50年代起历任美协上海分会秘书长、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于绘画师法古人,却又不一味泥古。长于花鸟、山水,兼作人物。笔下花草鸟禽形象生动而又得自然之致。早期作品具田园之风,古稀之年画风趋于凝重。

成交率近乎百分百的专场

2008年秋的上海工美有个成交率近乎百分百的“唐云大石斋藏品”专场(329件拍品仅一件流拍,总成交1,422.27万元),在拍卖行情“过冬”的大环境下,这个专场的高成交出乎拍卖行的预料。

但这似乎也在很多藏家的意料之中,也许越是市道不好,市场就越追求那些来源可靠、估价合理的拍品。所谓的市道不好,只是打击了投资和炒卖,反而能使市场回归理性的价格,从而成全真正为个人喜爱而收藏的群体。

真正的艺术品本来就是有人喜欢的,何况是来自大家唐云的斋中清供。可以这么说,一幅字画、一册线装诗集、一叶小笺、乃至一根竹竿,都是大石斋的长物,都曾经给唐云先生带来精神享受。如今到了各个藏家的案头,摩挲赏玩,个中情趣,当不是囤货投机之炒家所能领会的。

322008年秋周退密藏书付拍

“少一点功利搞艺术”

我所知道的周退密,是位集书法、诗文、鉴赏三绝于一身的老人。而我对他产生更鲜活更立体的印象,是看了07年某一期的《南方都市报》对他的采访。他出身中医世家,却对中医持反对态度,只认为学中医对养生有好处。他为了“多一只眼睛长知识”而学习外语,同时主张“少一点功利搞艺术”。

喜欢周退密的人不在少数

在北京和江浙乃至南方,喜欢周退密的人不在少数。当2008年秋上海嘉泰拍卖公司有一批为数40余件的周退密藏书上拍时,不少藏书的同好们电话相告。

其中最有特点的是两类珍藏:一是周先生作为古代诗词的专家,所精心搜罗的诗词珍本多种,学术价值很高。二是周先生对金石碑版造诣颇深,其所藏云峰山拓片精品22张,十分珍贵。

猜你喜欢

云楼陈氏嘉德
义宁陈氏家风
陈远
林挺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陈氏兄弟
嘉德四季这10年
站在市场的最前沿
“老”嘉德有了新布局
过云楼藏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