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花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09-04-13高明洋陈明刚

农民致富之友 2009年3期
关键词:水渍黄花菜多菌灵

高明洋 陈明刚

黄花菜又叫金针菜,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含苞未放的花蕾,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特产蔬菜之一。近年来,黄花菜病害发生较重,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黄花菜常见的病害有:

一、叶枯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叶片发病,多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褐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上下蔓延,形成褐色条斑,边缘赤褐色,中央深褐色,上密生小黑点,严重时全叶枯死。花薹感病,多在距地面35厘米左右处出现病变,初为水渍状小点,后变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或长圆形斑点,病斑边缘深褐色,病部密生小黑点,严重时花薹变黄枯死。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田间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5—6月发病加快,多雨高湿发病严重。另外,叶螨为害重的地块病害亦重。

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或地表湿度过大。(2)采收后拔薹割叶集中烧毁,并及时翻土;早春松土、除草。(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_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代森锌500~600倍液或40%稻瘟净600—7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叶螨为害重的地块,可选用0.9%爱福丁4000倍液、20%双甲脒2000倍液或20%复合浏阳霉素1000~2000倍液喷杀。

二、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病部产生黄褐色疱状斑点(即夏孢子堆),周围失绿多呈淡黄色,初为寄主表皮覆盖,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夏孢子),严重时全株叶片变黄、枯死,花薹着蕾减少。后期产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表皮不破裂。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传播;长江流域各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形成田间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气温高,黄花菜已到采收盛期,病害逐渐停止蔓延。10月气温下降,几次秋雨后,锈病又开始危害秋苗。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2)合理施肥。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3)加强管理。及时分株,做到合理密植;春季早松土、勤除草,及时开沟排水;采摘后及时清洁田园,去掉老叶枯薹,清除四周杂草特别是田间地边的败酱草,以减少初侵染源。(4)药剂防治。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及时摘除病叶或割去病株,然后进行喷药保护。常用药剂有:波美0,5度石硫合剂溶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50%甲霜灵1000~15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效果良好。

三、叶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叶片初生浅黄色小斑点。扩大后呈椭圆形暗绿色病斑,最后发展成梭形或纺锤形大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由黄褐色变成灰白色,病斑四周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背面有粉红色霉层。干燥时易破裂,病重时全叶发黄枯死。花薹感病,症状与叶部相似,有时多个病斑愈合成长达10多厘米的凹陷病区,病斑上常有较厚的淡红色霉状物,轻者影响花薹生长及花蕾形成,重者花薹折断而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叶、薹秆和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田间一般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是每年黄花菜发生最早的一种病害;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发病最重,6月下旬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性;采摘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四、炭疽病

主要为害叶片,从叶尖开始变成暗绿色,后变暗黄色,并向叶基扩展,病斑边缘褐色,密生小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雨水传播,5—6月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1:100波尔多液、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五、白绢病

白绢病又叫基腐病,各地均有零星发生。主要在叶鞘基部近地面处,整株或外部叶片基部,开始发生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扩大,稍有凹陷,患部呈褐色湿腐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物,蔓延至整个基部,甚至附近的土壤中也有白色绢丝状霉层。潮湿时产生紫黄色菌核,后变茶褐色至黑褐色。油菜籽大小。受害叶片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变黄枯死。菌丝从外部叶片扩展到内部叶片,最后使整株枯死。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高温高湿度条件下易发病。

防治方法:(1)采收后清园,减少越冬菌源。(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六、茎枯病

茎枯病仅为害花薹。在花墓近地面部分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梭形或长椭圆形白色病斑,上有小白点。严重时病斑扩展到整个花薹,花薹变黄枯死,花枝脱落。仅剩一根花薹主茎,白色小点变黑。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一般发生在6月中旬以后。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23%络氨铜500—600倍液、80%代森锌600—8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七、褐斑病

褐斑病仅为害叶片,病部初生水渍状小点,后变成浅黄色至黄褐色纺缍形或长梭形病斑,边缘有一条非常明显的赤褐色晕纹,再外层与健部交界处有一圈水渍状暗绿色的环。病斑比叶斑病略小,一般为0.1—0.2厘米×0.5~1.5厘米,有时病斑愈合成不规则状,后期病斑中央密生小黑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一般发生在6~7月。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

猜你喜欢

水渍黄花菜多菌灵
山西大同 黄花菜丰收在望
健脑解郁黄花菜
黄花菜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及其种植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研究
水渍
采后茶鲜叶在浸水条件下
——氨基丁酸的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