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村资源上好科技活动课
2009-04-13李中山周小利
李中山 周小利
我们一直立足农村学校,致力于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小星火杯”先进集体,是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了我镇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
成绩的取得总有一定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创造活动条件
首先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农村学校环绕在田野、山村之中,四季花香飘逸。利用天然的生物园,我们组织学生认识四季野花,向学生普及植物学、花卉学的基本知识,学校花卉兴趣小组的学生还采集了不同季节生长的野花,制作了500多个野花标本。
其次是面向社会,借用校外基地。在进行甲鱼繁殖、鱼鳖混养的科技实验中,我们利用学校附近一位特种水生物养殖专业户的甲鱼养殖池作为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定期观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在进行小磁铁催猪肥实验中,我们确定20位学生的家庭作为联系对象,对其家庭饲养的具有同一症状的牲猪进行磁疗试验,并逐一建立了观察分析档案。在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我们较好地解决了因无实验猪场而带来的各种困难,这项实验也获得全国二等奖。
第三是自力更生,开辟活动场地。为了建设固定的实验基地,我们师生一齐动手,出主意,想办法。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收集中草药苗或种子,师生动手在校园内开辟了生物园地,现已种植了本地常见的中草药苗和花草110余种,并从中取样,制作了中草药标本108种,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二、适应需要,确定活动内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找资料、阅读,自行观察事物及其过程,需要自己动手搞试验,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配合课堂教学,安排活动内容,使课内和课外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其次,我们根据当地农村的需要,确定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生产的思想。我们针对学生毕业回乡后难以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情况,注重学生一技之长,围绕“星火计划”的实施,确立了“2124”播火科技工程,即“建好两个基地”——建好校内、校外两个科技活动基地;“开发一批项目”——开发一批农村生活、生产实用性强的科技开发项目;“健全两支队伍”——支以自然、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一支以乡、村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实现四个目标”——通过开展“播火”科技活动,做到每年要有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有深受农民欢迎的、且产生较好效益的科技开发项目,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科学技术,形成一个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辐射中心。
为了使学生从小热爱农业科学,我们把科技活动的重点放在生物学方面。在校内一次采摘春茶的劳动中,几名学生从茶叶堆积时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中得到启示,设想对青草堆积时的热能进行利用,科技辅导员教师便指导学生确定了“青草生热孵小鸡”的实验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实验,终于从青草中孵出了5只活泼可爱的小鸡。
三、加强指导,保证活动效果
科技活动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放任自流或者由教师包办代替,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手操作,反复实践;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作用。
我们为每个教学班选配了一名科技辅导员,确定了一名教师担任全校科技总辅导员,计人工作量,并列为学校行政人员。要求每学期初定制学期规划,活动前编制活动方案,禁止搞临时性的简单凑合。学校定期举行科技辅导员工作会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以上措施,促进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
四、强化管理,保障活动持之以恒
加强科技活动的管理:除了制定与市教育局的目标管理方案相吻合的镇级、校级《工作计划》或管理方案外,我们重点突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加强科技活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二是加强科技活动的常规工作管理——我们把学校科技活动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科技活动课的开设、教学等列入教师个人、学校常规工作检查之中;三是加强学生活动管理。
与此同时,还积极搞好科技活动的评价:一是将学校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及教师个人的科技活动常规工作、学校对学生的活动管理列入学校及个人的年终目标管理评价之中,占总分的5%。二是加强科技活动课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目标明确、科技素质的培养占10%,活动过程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设计占12%。我们的科技活动评价标准得到了岳阳市教科所的认同,录入《岳阳市科技活动课教学参考资料》中。三是学生的科技作品、成果列入学校教育质量“特长评价”之中,占整个特长评价的10%。四是对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特长发展”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之中。
我们还重视对科技活动的奖励:
建立奖励机制。凡教师指导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科技作品和参加镇、市级以上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均列入学校奖励制度中的“特长辅导”类中,不但奖励教师而且奖励学生。
保障项目资金。对需要较多经费的项目,虽然学校经费紧张,我们还是设法筹资,鼓励教师、学生把活动搞下去。如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的“犁耙板”,我们投资近3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