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反复修辞的深刻用意
2009-04-13郭振海
郭振海
凡优秀之作,常于读者不知不觉间用笔,看似平常的文字,却往往蕴含深意。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中描写华小栓“咳嗽”的文字正是这样。
华小栓患的是“痨病”,今天的医学名称叫肺结核,经常咳嗽是该病的外部症状之一。因此,《药》中数次写小栓之“咳”也就理所当然,它符合人物身份,用文学术语讲就是“人物语言个性化”(笔者姑且将“咳”看作是人物语言)。这样理解小栓之“咳”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把理解仅仅停留到这一层面,那么,笔者认为未免太过肤浅,也辜负了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有一句“名言”,是用来骂祥林嫂之死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我们不妨化用来评价小栓之“咳”的时机设置,只是我们站在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立场而不是其他立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咳真是一串妙语!”
《药》中写小栓之咳共有七次。仔细审视这“七咳”,可以发现作者的用意只有一个,那就是“否定”!否定什么?否定“药”——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否定小栓父母的愚昧迷信!否定刽子手的无耻吹嘘!否定众茶客对革命者的“诬蔑”!
小栓“七咳”的时机是怎样的?含意是什么?我们不妨分述如下:
第一次,当老栓起身准备拿买“药”钱时:“小栓的爹,你就去吗?”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画外音:爸妈,别去买,那“药”是假的。)
第二次,老栓刚把钱装入衣袋,点上灯笼,准备出门时:那屋子里面,窸窸率率地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画外音:爸,咱家的钱来之不易,千万别上当,求求你们别去了!)
请注意:课文接下来写老栓买药回到家时,小栓吃了一整顿的饭连一声也没有“咳”!
第三次和第四次,早饭后老栓夫妇给儿子吃“药”时:小栓撮起这黑东西……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睡一会罢,——便好了。”小栓依着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画外音:吃这东西根本没用,还那么执迷不悟,——别说睡一会儿,睡“八会儿”也好不了!)
第五次,刽子手大肆吹嘘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的神话时:(康大叔)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画外音:双手沾满人血的刽子手,还恬不知耻吹破天!)
第六次,茶客们谈“药”的来源,康大叔说在“结果”犯人夏瑜这件事情中得到好处的人“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时:小栓慢慢地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画外音:杀人骗财的东西,得了便宜又卖乖!)
第七次,康大叔讲述夏瑜在狱中的故事,夏瑜叹息牢头阿义不觉悟说阿义可怜,众茶客纷纷声讨夏瑜“疯了”时: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画外音:夏瑜没疯,是你们麻木愚昧到了疯狂的地步!)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小栓之咳的情节设置,绝不是可有可无或信手写来的,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咳”,也不只是痨病患者的病理特征,“咳”是作者的“代言人”,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者,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作用:人血馒头不是治愈痨病的良药;群众的愚昧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病,要医治此病,当务之急是打破“铁屋子”,唤醒沉睡的人们!